閩江學院:追尋領袖足跡,品味朱子遺韻
為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認真學習領會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深刻內涵,賡續中華文脈,堅定文化自信,1月23日,閩江學院的朱子遺風探尋實踐隊前往位于福建省武夷山市的五夫古鎮,深入體驗朱子非遺文化。五夫,朱子故里,五夫薈萃,自古就有“鄒魯淵源”之稱。實踐隊隊員們首站探訪了紫陽樓。據隨行的學者介紹,紫陽樓不僅是朱熹一生中居住時間最長的地方,更是他創立朱子理學的重要場所。在這里,朱熹通過深入研究儒家經典,結合自身的學術思考和實踐經驗,逐步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理學思想體系。
實踐隊隊員們在學者的引導下,深入了解了朱熹的生平事跡、學術成就以及他對后世學術發展的深遠影響。她們仔細聆聽了學者對朱子理學核心思想的解讀,包括“格物致知”、“天理人欲”等哲學范疇的深入探討,對朱熹的學術貢獻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認識。
圖為實踐隊員正在傾聽學者的講解 吳曉顏供圖
緊接實踐隊來到鎮上的民俗文化博物館,姜生明作為魚龍戲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已經在這里堅守了數十年的光陰。他正緊鑼密鼓地準備今年即將用于表演的魚龍。姜生明將精心挑選并處理好的竹子搭建起了整個魚龍的框架,緊接著將柔軟的布料包裹在魚身框架之上,用顏料給魚龍畫上鱗片。他堅信,手工繪畫能夠賦予魚龍獨特的靈動與生命力,這是電腦和機器繪制所無法比擬的,實踐隊隊員杜鴻虹當場就由衷感嘆“這就是傳承的意義所在啊!”。
姜生明向實踐隊員們分享了自己的學習經歷,他提到,當初學習制作魚龍完全是依靠自學,慢慢看慢慢想,“任何行業,只有有興趣,就能堅持下去。”他的一生都在踐行這句話。但時至今日,支撐他堅持下去的早已不僅僅是單純的興趣,更升華為一種沉甸甸的責任,這份責任感讓他在面對困難和挑戰時更加堅定,也讓他在傳承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對于今后的非遺傳承人,他囑托道:“再苦再累都要堅持下去,科學跟著西方走,文化要跟著自己走,一定要走自己的路!”同時姜生明也對實踐隊員提出了深切期望,“書不一定要讀的很多,學一個字,你要深刻理解,去‘化’,既要有‘文’,又要有‘化’,這樣才叫‘文化’,才能不斷延續下去。”隊員陳瑜在采訪后說到:“姜生明老師的話讓我受益匪淺,我將銘記于心,努力在未來的學習和工作中,努力成為一位有‘文化’的人。”
圖為實踐隊員正在采訪姜生明先生 吳曉顏供圖
領略了興賢古街六坊交錯、古韻悠長的景致之后,實踐隊來到了五夫鎮的實踐館。館內還有幾位小孩,當提及朱熹的《觀書有感》,現場的每一位孩子都能背出那句膾炙人口的詩句——“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子文化的深遠影響力和歷經世代而不衰的傳承狀態,令在場的實踐隊員贊嘆不已。
除此之外,隊員們還親身體驗了拓片。隊員汪明聰手持拓包,小心翼翼地勾勒著朱子的身形。事后她感慨道:“當我用拓包輕輕按壓,墨色漸漸滲透進宣紙,就好像能感受到朱熹先生正在向我招手,引領我走進他那博大精深的思想世界。”拓片表面,墨色深淺不一,深淺交織的墨跡,增添了幾分古樸與自然的韻味,宣紙和墨汁將朱子的身形和紋理清晰再現。
圖為實踐隊員親身體驗拓片工藝 張長蕓供圖
“武夷為名山,朱熹是先賢。人地兩相配,唯有此間全”。2021年3月22日,正在福建武夷山市考察的習近平總書記囑托要努力以時代精神激活朱子文化生命力,讓它不僅“熱”起來,而且“活”起來,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朱子遺風探尋實踐隊隊長顏惠婷和隊員林秋欣均表示,將以此次參觀學習為契機,更加深入地挖掘和了解朱子文化,帶動更多人關注并且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希望在未來朱子文化的深厚底蘊在新時代能夠綻放出更加輝煌燦爛的光芒,譜寫更為壯麗的詩篇!
圖為實踐隊員出發前合影 顏惠婷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