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賦能,奏響鄉村振興新樂章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在國家大力推行鄉村振興背景下,2025年1月16日,曲阜師范大學地理與旅游學院青禾護鄉實踐隊深入山東省東營市廣饒縣,就當地傳承民族文化助力鄉村振興展開實地調研,探尋民族文化在這片土地上如何與鄉村發展緊密相連,煥發出新的活力。
傳承紅色文化,弘揚紅色精神
廣饒縣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擁有眾多珍貴的民族文化遺產。在調研中,隊員們了解到,近年來,廣饒縣積極探索民族文化與鄉村振興融合發展的路徑,將文化資源轉化為鄉村發展的新動力。
在廣饒縣大王鎮劉集后村,隊員們見到了正在整理紅色文化資料的村支書李先生。他表示,村里依托這一獨特的文化資源,打造了紅色文化旅游景區,吸引了大量游客前來參觀學習。“以前,我們村就是個普通的農業村,村民收入主要靠種地。現在,通過發展紅色旅游,村里開起了農家樂、民宿,不少村民在家門口就能掙錢”,李先生笑著說。
走進劉集后村的紅色文化展館,一幅幅珍貴的歷史圖片、一件件實物展品,生動地再現了當年革命先輩們的奮斗歷程。講解員小王告訴隊員們,很多游客來到這里,都被他們的紅色文化所感染。他們不僅了解了歷史,還對鄉村有了新的認識。一位來自濟南的游客張先生在參觀后激動地說:“這次來劉集后村,讓我深受教育。這里的紅色文化太震撼了,我回去后一定要把這段經歷分享給身邊的人。”
學習民俗文化,助力傳統發展
除了紅色文化,廣饒縣的傳統民俗文化也在鄉村振興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李鵲鎮,每年舉辦的孫子文化節吸引了眾多游客和民俗愛好者。隊員們在文化節現場觀看舞龍舞獅、呂劇表演、民間手工藝展示等精彩紛呈的活動。李鵲鎮文化站站長王女士介紹到,孫子文化是廣饒的文化名片,通過舉辦文化節,不僅傳承了優秀的民俗文化,還提升了他們鎮的知名度,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
在文化節的民間手工藝展示區,隊員們遇到了正在制作剪紙的民間藝人劉大娘。劉大娘一邊熟練地揮舞著剪刀,一邊說:“我這剪紙手藝是跟我媽學的,都干了幾十年了。以前,這就是個愛好,沒想到現在還能靠它掙錢。”劉大娘告訴隊員們,她制作的剪紙作品很受游客歡迎,每年文化節期間,她都能賣出不少作品。“現在村里支持我們這些手藝人,還幫著我們找銷路,日子越來越有盼頭了。”劉大娘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走進文化課堂,傳統薪火相傳
為了更好地傳承和發展民族文化,廣饒縣還注重培養文化人才。在廣饒縣職業中等專業學校,隊員們看到了一堂別開生面的呂劇課。學生們在老師的指導下,認真地學習呂劇的唱腔和表演技巧。呂劇老師趙老師介紹說,呂劇是山東的地方戲曲,在廣饒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學校開設呂劇課程,就是為了讓這門傳統藝術后繼有人。學生小李興奮地說:“我從小就喜歡呂劇,通過在學校的學習,我對呂劇有了更深的了解。以后我想成為一名優秀的呂劇演員,把這門藝術傳承下去。”
廣饒縣文化和旅游局局長表示,傳承民族文化是大家共同的的責任,也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廣饒縣將繼續加大對民族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力度,不斷探索文化與鄉村振興融合發展的新模式,讓民族文化在鄉村大地綻放出更加絢麗的光彩。
通過此次實地調研,隊員們深刻感受到,在廣饒縣,民族文化正成為鄉村振興的強大動力。紅色文化、民俗文化、傳統手工藝等民族文化元素,不僅豐富了鄉村居民的精神生活,還為鄉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相信在民族文化的滋養下,廣饒縣的鄉村振興之路會越走越寬廣,鄉村的明天會更加美好。
作者:賈欣橦 來源:青禾護鄉實踐隊
掃一掃 分享悅讀
- “凈沙智探”調研團圓滿完成暑假調研
- 為深入貫徹“可持續發展”理念,提升公眾環保意識,推動海灘清潔與保護工作,山東大學(威海)機電與信息工程學院“凈沙智探”調研團于
- 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