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韻味迎春暉,傳承精神展新篇
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組成部分,其保護與傳承對于延續文化脈絡、增強文化自信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2024年12月4日,中國申報的“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成功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而2025年蛇年春節也成為首個以“非遺春節”為主題的傳統佳節。借此契機,閩南師范大學商學院“薪火承藝”實踐隊于近日組織開展了非遺主題實踐活動,深入探尋非遺春節所蘊含的獨特年味、人情味與文化味。在活動期間,實踐隊秉持“知行合一”的理念,深入漳州的春節非遺文化之中,深刻感悟其中所蘊含的精神底蘊。
年味篇:偶戲牽福至,水仙迎歲初
漳州布袋木偶戲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與歷史價值。它又稱“掌中戲”,以精湛的指掌功夫賦予木偶靈動的生命力,通過表演者的高超技藝,木偶仿佛擁有了靈魂,能夠生動地展現各種情感與動作。長期以來,布袋木偶戲以獨特的藝術形式演繹著傳統歷史文化故事,深受廣大觀眾喜愛。
為了更好地傳承和發展這一古老藝術,漳州市布袋木偶傳承保護中心自2021年4月起推出了系列兒童劇。這一創新舉措不僅豐富了布袋木偶戲的表演內容,還吸引了更多年輕觀眾的目光,尤其是兒童,為這項傳統藝術的傳承注入了新的活力。通過復排經典兒童劇目,如《小貓釣魚》《拔蘿卜》等,布袋木偶戲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

蛇年新春,社會實踐隊來到中共福建臨時省委舊址,參加了“木偶送賀新春”活動。活動包括觀看布袋木偶戲和手工DIY木偶。舞臺上,《英雄王二小》剛結束,《武松打虎》就登場,木偶們靈動的表演吸引著孩子們的目光。這些故事通過木偶重現,仿佛從歷史中走出。社會實踐隊在享受視覺盛宴的同時,也感受到布袋木偶戲作為閩南文化符號,為蛇年增添了濃郁的年味。
水仙花作為漳州市花,漳州的年味 ,理應是水仙花的味道。水仙花在漳州已有500多年的栽培歷史。漳州水仙花具有球莖大、花枝多、花香濃、可雕刻四大特點,以其獨特魅力成為漳州的一張亮麗名片。 因水仙花象征著吉祥如意,每到新年,人們都喜歡清供水仙,以求新年好運。

社會實踐隊去往漳州圓山腳下的蔡坂村,拜訪了水仙花雕刻技藝第五代非遺傳承人張文江,張文江先生為社會實踐隊演示了水仙花的雕刻手法,用刻刀塑形水仙的長勢,讓水仙花根據雕刻痕跡長出各式各樣的形態。張文江先生懷著初心與堅守的使命,將雕刻技藝傳承,精妙絕倫的水仙作品為充滿花香的年味更添審美價值。等到水仙花香四溢,蛇年更添喜慶氛圍。

人情味篇:一“片”一心意,情暖三冬寒
片仔癀作為漳州三寶之一,源于宮廷秘方,傳承近五百年,是蜚聲中外的名貴中藥,漳州片仔癀制作技藝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隨著時代的發展,片仔癀與護膚品產業的聯合發展讓更多年輕消費者可以從多方面體驗去了解到片仔癀的歷史底蘊與濃郁的人文情懷。無論是逢年過節片仔癀作為禮品去贈送,還是外地旅客來漳州旅游時作為伴手禮帶回都體現了長命百歲的寄寓與萬事順遂的祝愿,濃郁的人情味盡顯其上。

片仔癀作為國家中藥保護品種,此行博物館的參觀也讓社會實踐隊進一步認識到中醫藥文化的獨特魅力。通過了解片仔癀的現代化制作工藝,社會實踐隊領悟到中醫創新精神,古老與新生的碰撞讓歷史悠久的非遺在新時代依舊能夠為人們的健康出力,展現人情味的關懷。

文化味篇:繪年畫古韻,剪紙上風華
漳州木版年畫作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之一,也是本次春節申遺的重要代表性項目。它源于傳統中國畫,以線條為核心表現形式,主要分為喜慶迎新和辟邪兩大主題。其作品構圖大氣、造型夸張,融合了北方文化的豪放與南方的細膩,展現出剛柔并濟的獨特風格。
在手工藝人的巧手下,刻刀與木板的每一次碰撞都激發出絢麗的火花,讓這份古老的民間藝術在刀木交響中重煥生機。漳州木版年畫寓意著祈福納祥、驅邪避害和喜慶歡樂。當前,漳州各地正通過舉辦多樣的年畫展覽以及開發年畫文創產品來迎接新春。這些活動不僅為即將到來的蛇年增添了濃厚的年味,也提升了節日的文化氛圍。

商學院的社會實踐隊參觀展覽館旅程中欣賞著栩栩如生的木版年畫,贊嘆其中精湛的手藝。指引著社會實踐隊與過去相見的不僅是一個個作品,更是那作品背后默默堅守的傳承人,傳承精神接力了一代又一代,他們是文化傳承的新力量,是非遺文化的新未來。

漳浦剪紙蘊含著閩越地區獨特的人文氣息和沿海地域特色,其作品充滿情感與生命力。最初,漳浦剪紙主要用于刺繡底樣,但隨著時間推移,逐漸發展為一種獨立的美術形式。漳浦民間藝人擅長將花卉、鳥類、魚類、昆蟲等元素巧妙組合,創造出富有寓意和美感的畫面,形成了獨特的“以象寓意,以意構象”藝術風格。
社會實踐隊來到漳浦,拜訪了第三代剪紙傳承人游金美老師,深入了解漳浦剪紙文化,并親身體驗了立體剪紙技藝,收獲滿滿。在采訪中,隊員們感受到傳承人對剪紙的純粹熱愛,以及她將傳播漳浦文化作為使命的堅守。此行讓社會實踐隊領悟到,堅守是一種珍貴的執著,“擇一事,終一生”的精神令人敬佩。無論歲月如何變遷,手工藝人始終堅守初心。而我們這一代人,只有在不斷學習和磨礪中,才能真正理解內心深處的堅定,并重塑自己的意志。

正所謂:“剪隨心動”,非遺傳承人在剪刀穿梭之間投注心力與精力,賦予紙張以生命的精彩與變化。這看似單薄輕盈的紙張,實則承載著厚重而深沉的期許與愿景——它既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無盡向往的細膩描繪,也是對悠久文化深沉情感的真摯表達。而正是這綿延不絕的剪紙文化,如同一條奔騰不息的長河,滋養著中華大地,使之在歲月的長河中始終保持著勃勃生機與盎然活力。

在蛇年新春之際,非遺文化與傳統佳節交相輝映,展現出獨特的魅力。社會實踐隊在首個非遺主題的春節活動中,踏上了一場追尋文化根源的旅程,深刻領悟到“文運同國運相牽”的深刻內涵。漳州的非遺文化在細節之處彰顯出深厚的歷史底蘊與文化的厚重感。
”文化依附于物質而傳承,民族精神貫穿于其間;文化脈絡相連,繁榮共見。”非遺文化的傳承,不僅是對過去的銘記,更是對未來的開創。在這次研習過程中,社會實踐隊不僅感受到了堅定的文化自信,更深刻體會到了傳承非遺手藝的緊迫性。社會實踐隊希望在心中種下傳承的種子,持續為文化之樹的常青而奮斗,讓非遺文化在新時代綻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