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承載著闔家團圓的溫情,更凝聚著文化傳承的深意。癸卯蛇年新春之際,福建農林大學公共管理與法學院“蛇舞新春·閩韻傳薪”隊走進福建非遺腹地,在八閩大地展開了一場文化尋根之旅。實踐隊通過體驗和觸摸匠心溫度,解碼非遺與春節民俗交融共生的精神密碼,讓古老文化遺產在年輕一代的實踐中薪火永續。
- 平和龍藝鬧元宵

在漳州平和縣,實踐隊深度體驗了當地傳承400余年的省級非遺——平和龍藝。這項起源于明代的民俗,以龍頭、龍段、龍尾三部分構成藝術長龍,每節3米長的"藝板"由壯漢肩扛,其上扎制亭臺樓閣并點綴彩燈花卉,5至8歲的"藝旦"身著戲服立于其間,宛若流動的戲曲長廊。正月十五的踩街盛典中,長達2公里的龍藝隊伍如騰躍巨龍穿行街巷,千名藝者歷時4小時的巡游,以精湛工藝與磅礴氣勢演繹著祈福納祥的古老儀式。
在這場非遺盛宴中,實踐隊不僅震撼于龍藝的視覺奇觀,更深悟其承載的文化密碼。每一處竹扎紙裱的精工巧作,凝結著匠人對自然的敬畏;每一聲鑼鼓喧天的民眾歡呼,激蕩著世代相傳的精神圖騰。龍藝以藝術化的語言訴說著對風調雨順的祈愿,用集體記憶的儀式構建起文化認同的紐帶。隊員們與在地民眾共同見證傳統與現代的交響,在彩龍翻舞間觸摸到非遺活態傳承的強勁脈搏,更堅定了守護文化根脈的使命擔當。
2.
泉州遺館觀古韻

步入泉州非物質文化遺產館,各式各樣的錫雕作品映入眼簾,從小巧的茶具到莊重的禮器,每一件都透露出工藝師的匠心獨運,承載著泉州人民的智慧和情感。實踐隊成員們仿佛穿越時空,回到了錫雕藝術盛行的年代。通過仔細觀察錫雕作品的紋理與形態,實踐隊成員們感受到了錫雕藝術的獨特魅力,這些作品不僅是視覺上的享受,更是心靈上的觸動,每一件作品都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歷史價值。
在館內,實踐隊成員們還有幸與錫雕大師們進行了面對面的深入交流。他們了解到錫雕藝術的傳承之路并不平坦,但正是有了這樣一群堅守傳統、默默奉獻的工藝師,錫雕這一古老藝術才得以在現代社會中繼續閃耀。大師們對錫雕藝術的熱愛與執著,以及對傳統文化的尊重與傳承的使命感,深深打動了實踐隊成員,也讓他們更加堅定了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的信念。
3
.長樂游神祈福瑞

在福州長樂,游神活動綻放出傳統與現代交織的獨特魅力,成為一場盛大的狂歡。夜幕降臨,長樂街道被璀璨的燈光裝點得如夢似幻,游神隊伍猶如蜿蜒的巨龍,在歡聲笑語和虔誠祈愿中緩緩前行。精心裝扮的神像被村民們高高抬起,每一步都莊重穩健,仿佛神明親臨人間。隊伍中,形態各異的花燈巧妙呈現神話故事場景,燈影搖曳,讓人仿若置身仙境。年輕人們身著華麗服飾,扮演各種角色,為古老的游神活動注入新活力,使其更加富有時代感。鞭炮聲、鑼鼓聲、歡笑聲交織成一曲熱鬧非凡的交響樂,感染著每一位參與者。
長樂縣的游神活動不僅是一場視覺盛宴,更是一次心靈的洗禮。實踐隊成員跟隨隊伍前行,記錄下了這難忘的時刻。這場跨越時空的對話,生動演繹了古老傳統在現代社會中的活力與傳承,展現了長樂人民對傳統文化的深厚情感與積極傳承的精神風貌,值得人們去珍惜和弘揚。
在本次寒假社會實踐活動中,“蛇舞新春·閩韻傳薪”隊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成員們深入探索了福建非遺文化,特別是春節文化,深刻認識到春節不僅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更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和豐富的文化價值。
通過親身體驗和學習平和龍藝、錫雕技藝、長樂游神等非遺項目,成員們不僅掌握了基本技藝,更深刻理解了這些藝術形式背后的文化內涵,極大地提升了文化素養和藝術修養。更重要的是,此次實踐增強了實踐隊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作為新時代的青年學子,他們深知非遺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特別是年輕一代的積極參與至關重要。實踐隊成員們紛紛表示,將致力于成為非遺文化傳承的橋梁,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貢獻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