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手鋦瓷承古韻 丹心筑夢續華章
——工學院“鋦古瓷新顏 續文化華章”實踐隊探尋莒南文化遺產鋦瓷
中國青年網長沙2月6日電(通訊員:陳憶慈)凜冬歲暮,匠心不輟。為探尋非遺技藝的文化密碼,賡續中華文脈的時代薪火,1月18日至24日,曲阜師范大學工學院“鋦古瓷新顏 續文化華章”實踐隊深入山東省莒南縣,以“鋦瓷技藝”為軸,開啟了一場跨越千年的文化遺產守護之旅。隊員們以指尖叩問歷史,以匠心對話時光,在殘瓷碎影中觸摸文明的溫度,于方寸釘鋦間續寫華夏文明的雋永篇章。
叩訪古窯遺址:碎瓷殘片里的千年回響 莒南,這片被龍山文化浸潤的土地,曾以“黑陶之鄉”聞名遐邇。實踐隊首站抵達莒縣博物館,在陳列著商周青銅器、漢代陶俑與宋元瓷片的展柜前駐足凝望。一件布滿鋦釘的元代青花瓷碗令隊員驚嘆:碗身裂紋如蛛網密布,卻被十余枚銅鋦釘精巧串聯,宛如星河綴連碎玉。“鋦瓷技藝不僅是修復,更是賦予器物二次生命。”博物館研究員張明遠指著展品解釋道,“古人‘惜物惜福’,即便殘器亦不忍棄之,這種‘物盡其用’的哲學,正是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縮影。”

圖為實踐隊員探訪石泉湖村。 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陳憶慈 供圖
對話非遺匠人:銅聲瓷韻中的匠心傳承 在莒南縣大店鎮鋦瓷非遺工坊,實踐隊拜訪了省級非遺傳承人王永和。時逢蛇年,工坊里洋溢著濃厚的年味兒,大紅的春聯與锃亮的瓷器相互映襯,可王老卻沉浸在鋦瓷的世界里,專注地雕琢著手中的器物。年逾七旬的王老,精神矍鑠,只見他手持金剛鉆,在瓷片上輕旋細磨,那鉆孔聲好似春蠶食葉,細微卻又堅韌,聲聲入耳,仿佛在訴說著古老技藝的傳承故事。“鋦瓷七十二道工序,道道是修行。”王老輕輕放下金剛鉆,小心翼翼地輕撫一枚形似蝴蝶的鋦釘,眼中滿是深情與敬畏,“定位需‘眼觀六路’,鉆孔要‘力透三分’,釘腳得‘剛柔并濟’——這手藝,練的是耐心,守的是本心。”隊員們圍聚在旁,屏氣斂息,生怕錯過任何一個細節。隨后,隊員們紛紛躬身實踐,想要親身體驗這門古老技藝的魅力。可當他們真正拿起工具,才發現其中的艱辛遠超想象。鉆頭稍偏一毫,便會毀掉整器;力度稍重一分,就可能導致瓷片崩裂。隊員們在嘗試后,不禁感慨:“0.1毫米的誤差背后,是十年如一日的專注,這才是真正的‘工匠精神’。”新春的暖陽透過窗戶,灑在工坊的每一個角落,也照亮了隊員們求知若渴的臉龐。在這個充滿年味的非遺工坊里,隊員們不僅領略到了鋦瓷技藝的精妙,更感受到了傳統文化在傳承者手中的熠熠生輝,體悟到了堅守與傳承的力量。

圖為實踐隊員欣賞瓷器。 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陳憶慈 供圖
創新賦能古藝:數字技術碰撞傳統智慧 面對傳統鋦瓷技藝受眾萎縮的困境,實踐隊依托工學院專業優勢,嘗試以現代科技助力非遺活化。隊員們運用3D掃描技術為殘瓷建立數字模型,通過應力分析優化鋦釘排布;開發“虛擬鋦瓷”小程序,讓用戶在線體驗鉆孔、鍛釘、嵌合的全過程。指導教授指出:“用算法解析匠人經驗,用交互傳播文化基因,這是新時代青年對‘守正創新’的生動詮釋。”當地文旅部門對此高度關注,計劃將數字化成果納入莒南非遺研學體系。
薪火相傳:青春力量守護文明之光
實踐尾聲,隊員們走進莒南縣新城高級中學,開設“鋦瓷里的中國智慧”主題課堂。中學生們在親手拼接瓷片、纏繞鋦釘的過程中,觸摸到“化殘缺為完滿”的東方美學。“每一枚鋦釘都是文明的補丁,我們這代人要做的,就是讓這些補丁變成未來的勛章。”隊長在實踐日記中寫道。寒風凜冽的冬日,年輕學子們用熱忱焐熱了冰冷的瓷土,也讓千年瓷韻在青春血脈中澎湃不息。

圖為隊長介紹鋦瓷。 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陳憶慈 供圖
在時光長河的漫漫流轉中,破碎的瓷片雖傷痕累累,卻在鋦瓷技藝的神奇修復下重煥生機。殘瓷可鋦,而承載著民族記憶與精神的文脈,更是堅韌難斷。來自曲園的年輕學子們,滿懷著對傳統文化的熱忱與敬意,踏上了探尋非遺傳承之路。他們深知,文化遺產的傳承,絕非僅僅是在博物館的展柜前投以凝望的目光。那只是傳承的開端,真正的傳承,需要深入廣袤大地,在田野間四處奔走,去挖掘那些隱匿于民間的珍貴技藝與文化寶藏;需要在指尖上堅守,將古老的手藝代代相傳,用雙手的溫度延續文化的脈絡;更需要在頭腦中激蕩,以創新的思維為傳統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在莒南縣大店鎮鋦瓷非遺工坊的實踐中,學子們親身感受到了鋦瓷技藝的獨特魅力與傳承的艱辛。他們手持工具,模仿著匠人的手法,盡管過程中困難重重,卻始終沒有放棄。當鋦釘的銅光在陽光下閃耀,與學子們青春的熱血交相輝映,那是傳統與現代的美妙融合,是古老技藝在新時代的重生。
展望未來,隨著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投身文化傳承,華夏文明的華章,必將在新時代奏響更加恢弘的樂章。在蛇年新春的蓬勃朝氣中,這些年輕力量正以實際行動續寫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傳奇 ,讓古老文化在歲月長河中奔騰不息,綻放出更加絢爛的光彩。

圖為實踐隊員合照。 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陳憶慈 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