泱泱華夏,東南一隅,武夷山脈,宛若明珠,承載文史,繼往開來。武夷山,不僅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曠世奇作,更是千年文脈的薪火之盞。武夷山,是一座有著“世界文化和自然雙遺產”、“萬里茶道起點”、“朱子理學搖籃”等多張名片的文化古城,指引著當今的我們在傳承與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道路上不斷前行。近日,福建中醫藥大學“武夷尋訪 杏林拾遺”實踐隊來到武夷山展開了一段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文化體驗的非凡之旅。
圖為 實踐隊隊員合影
第一站:茶百戲中尋古韻,點湯盞里品茶香
“茶百戲”起源于唐朝,鼎盛于宋朝,是一種能使茶湯紋脈形成物象的古茶藝,又稱“水丹青”,曾在宋代的文人雅士間廣為流傳,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在09年非遺傳承人章志峰老師恢復這項技藝之前,茶百戲曾經一度失傳,很多對于茶百戲的描述只存在于古籍中。
如今,市面上對于茶百戲的爭議很多,2月5日下午,實踐隊員共同拜訪了非遺項目傳承人章志峰老先生決定對這項神奇的非遺一探究竟。章老先生為隊員們進行了茶百戲的系統講解,讓隊員們了解了茶百戲的前世今生。不僅如此,章老先生還著重強調了僅用清水與研膏茶繪制而成的茶百戲與咖啡拉花的本質區別,更突顯了中國古代人民運用科學文化知識的卓絕智慧。
圖為 章老師為隊員們講解與示范茶百戲
講解過后,隊員們在章老師的指導下親身體驗了茶百戲形成過程,從研磨茶粉、點茶注水,到用茶筅擊拂茶湯,每一個步驟都需要全神貫注、精準操作。只見茶湯在眾人的努力下逐漸泛起細膩的泡沫,隨后,大家手持竹制的工具,小心翼翼地在茶湯上作畫、寫字。
圖為 隊員們學習體驗茶百戲
圖為 隊員們體驗作品
本次尋訪,隊員們表示受益匪淺,感嘆于茶百戲的奧妙,也使隊員們更深刻地感受到了閩北傳統茶文化的博大精深。
圖為 實踐隊隊員和非遺傳承人張志峰老師合影
第二站:竹編技藝探靈秀,朱熹園中覓古
2月6日上午,實踐隊的隊員們來到了武夷山大王峰下的武夷宮與宋街,尋訪了兼具著實用性和藝術性的非遺項目——竹編。其編織技巧之精湛、藝術表現形式之豐富令隊員們大飽眼福,深刻體會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妙和智慧。
圖為 竹編非遺傳承人謝宏星老師為隊員們講解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扎根生活。”竹編技藝用于民生生活,正是文化滋養著生活的實例。
圖為 謝宏星老師和隊員們的合影
中午,隊員們品嘗了當地特色非遺美食——嵐谷熏鵝,烘烤熏制后的鵝肉色澤金黃透亮,在鵝肉中融入了茶香、桂葉香及糯米香,香味濃郁、持久不散。不僅如此,作為武夷山的一道傳統佳肴,它的營養價值高、脂肪含量低,廣受民眾喜愛。
圖為 嵐谷熏鵝非遺傳承人練安吉和隊員們的合影
1999年,武夷山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時,一項重要評定依據是:武夷山時朱子理學的搖籃。朱子文化正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顆明珠,極大豐富文化內涵。下午,追尋著領袖足跡,實踐隊隊員們前往了朱熹園。
圖為 講解員為隊員們講解領袖考察話語
朱子文化是以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的學術思想為核心的文化體系,隊員們行走于武夷精舍中,沐浴在朱子文化的魅力之下,了解到了朱子文化中探究事物之理等文化魅力,深感受益匪淺。“文脈傳承弦歌不輟、歷久彌新。”實踐隊隊員們深感作為新時代新青年,更應積極參與文化在新時代的延續和傳承。
第三站:武夷茶韻自然景,杏林小隊茶鄉情
“武夷高處是蓬萊,采得靈根手自栽”——2月7日上午,實踐隊員追隨領袖足跡,深入當地茶園,茶農阿姨熱情相迎,娓娓講述巖茶奧秘。每年4月末至5月初,是巖茶誕生的時節。巖茶制作,工序嚴謹,對溫濕度的精準把控,是茶人代代相傳的古老智慧。隊員們深感制茶、采茶不易。
圖為 實踐隊隊員和當地茶農進入茶山實地參觀
隨后,隊員們隨茶農踏入紅豆山,實地考察參觀生態茶園。“堅持山青水綠的茶園環境正是武夷巖茶品質上佳的關鍵,我一直相信,生態怎樣,能從茶葉里喝得到!”茶農阿姨驕傲地說到。
圖為 實踐隊隊員和當地茶農合影
茶百戲的搶救性恢復、竹編竹刻的文脈相承、熏鵝手藝的名揚、朱子文化的舉世、生態茶文化的創新發展……本次社會實踐的結束,不是對傳統文化探索的終點,恰恰是新的起點。未來,實踐隊將繼續追尋領袖足跡,懷揣對傳統文化的熱愛與敬意,積極參與、傳播,定能讓這些瑰寶在新時代綻放出更加奪目的光彩,代代相傳。這正是實踐隊“杏林拾遺”之初心!
圖片:福建中醫藥大學“武夷尋訪 杏林拾遺”實踐隊
文字:王亞妮、高子晗、張梓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