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 4 月 23 日,本調研團隊在安徽合肥、蕪湖、淮南、蚌埠、馬鞍山等 5 市,針對中國科技大學、安徽大學、安徽工程大學等 16 所高校大學生展開體質健康調研工作,旨在深入探索提升安徽高校大學生身心健康的有效路徑,為高校體育教育及學生健康促進提供科學依據與數據支撐。
一、身體機能與素質測試
本次調研首先對大學生的身體機能與素質進行了全面測試。在合肥的多所高校中,專業測試人員運用先進的儀器設備,對學生的心肺功能、肌肉力量、耐力、柔韌性等關鍵指標進行精確測量。例如,通過肺活量測試了解學生的呼吸系統功能;利用握力計、仰臥起坐、引體向上等項目評估學生的上肢、腹部等肌肉群力量;以長跑測試檢驗學生的耐力水平;并借助坐位體前屈測量柔韌性。在蕪湖的高校調研點,還增加了身體成分分析,詳細檢測學生的體脂率、肌肉量等數據,以便更精準地掌握大學生身體狀況的個體差異與整體態勢。
二、體育鍛煉習慣與頻率調查
深入了解大學生的體育鍛煉習慣與頻率是本次調研的重要環節。在淮南的高校里,調研團隊通過精心設計的問卷,詳細詢問學生每周參與體育活動的次數、每次鍛煉的時長、所喜愛的運動項目類型以及參與體育鍛煉的動機與阻礙因素。調查結果顯示,部分學生能夠保持每周 3 - 5 次的鍛煉頻率,但仍有相當比例的學生每周鍛煉次數不足 2 次,且鍛煉時長較短。在蚌埠的高校調研中發現,男生更傾向于籃球、足球等對抗性較強的球類運動,而女生則對瑜伽、慢跑等運動項目較為喜愛。同時,學業壓力、缺乏運動設施與場地等因素成為制約大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主要瓶頸。
三、心理健康狀況評估
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在體育鍛煉與身心健康關系研究中不容忽視。在馬鞍山及其他城市的高校,調研團隊采用專業心理測評量表,對學生的焦慮、抑郁、壓力應對等心理指標進行評估。結果表明,部分大學生在面對學業競爭、人際關系等壓力時,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擾,且心理壓力與體育鍛煉頻率呈一定的相關性。經常參與體育鍛煉的學生在壓力應對與情緒調節方面表現相對較好,而鍛煉不足的學生更容易出現焦慮、抑郁等情緒問題。
四、體育課程與校園體育文化調研
此外,對高校體育課程設置與校園體育文化氛圍的調研同步展開。在中國科技大學等重點院校,調研團隊深入了解體育課程的種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以及課程考核方式等方面情況。發現部分高校體育課程在個性化教學、新興運動項目引入等方面有待加強。在安徽大學等綜合類高校,對校園體育社團活動、體育競賽組織、體育文化宣傳等方面進行考察后,發現校園體育文化活動雖豐富多樣,但學生參與度的廣度與深度仍有提升空間,部分社團活動存在組織管理不夠完善、資金支持不足等問題。
本次大規模的體質健康調研工作,全面深入地剖析了安徽高校大學生在體育鍛煉視角下的身心健康狀況,通過對多方面調研內容的細致分析,將為后續制定具有針對性、實效性的大學生身心健康提升路徑與策略提供堅實的數據基礎與實踐指導,助力安徽高校在體育教育與學生健康促進工作方面取得更大的突破與發展,相關調研結果與后續研究成果將持續向社會各界公布與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