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建設生態文明,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
在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轉型之路上,習近平總書記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足跡遍及神州大地:總書記在浙江安吉首次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科學論斷,三赴福建長汀親自推動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在四川宜賓眺望三江口考察長江生態保護,在蘭州、吳忠了解黃河治理和保護、堤壩加固防洪工程建設等情況,在福建寧德強調“森林是水庫、錢庫、糧庫”,在山東日照察看修復治理后的海岸線生態環境……一串串腳印、一句句叮囑、一項項要求,祖國的綠水青山是總書記心中長久的牽掛。
現在,讓我們沿著總書記的足跡,從實踐團隊員的視角,深入感受祖國各地生態文明建設成果。
綠色發展——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在浙江安吉余村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之源
實踐團成員華伊來到調研首站—浙江省湖州市安吉縣天荒坪鎮余村。從灰蒙蒙的天空、渾濁的河流,到翠竹環繞、清溪潺潺;從以采礦為主的掠奪式開發,到如今綠色發展、生態環境保護,環望余村,目光所及皆是濃濃綠意。2005年8月15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考察湖州市安吉縣天荒坪鎮余村,首次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科學論斷。時隔十五年,習近平總書記再次來到余村考察調研,實踐證明,經濟發展不能以破壞生態為代價,保護生態就是發展生產力。
余村所展現出的嶄新面貌,深刻揭示了鄉村振興戰略的深遠影響與全新高度,同時也是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中邁出的堅實步伐和璀璨成就的鮮活例證。
安吉縣天荒坪鎮余村,建筑與青山層疊相擁,構成一幅美麗的生態畫卷
實踐隊成員華伊在鐫刻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石碑前拍照留念
于福建寧德黃振芳家庭林場探水土流失綜合治理之本
曾經的周寧縣七步鎮后洋村林業發展滯后,由于貧窮,村民紛紛上山砍樹賣錢,山上大面積樹木被砍伐。此后20多年里,村里地質災害頻發,村民生活困難。
為改變生態惡化與深度貧困現狀,村民黃振芳和黃傳融通過承包田地種植雜交水稻、開荒種茶、上山開荒種樹。短短3年,造林面積由原來的50畝發展到1207畝。習近平同志聽聞此事后,三次赴實地了解情況,深刻指出“森林是水庫、錢庫、糧庫”。
7月21日上午,實踐團成員鄭雨溦來到調研第二站—福建省寧德市黃振芳家庭林場調研。35年來,寧德通過實施“江河流域生態林工程”,助推國家水土保持工程、省級重點治理項目工程等建設。2023年,寧德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面積19.39萬畝,重點流域優良水質、縣級以上集中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均達100%,真正踐行了總書記“森林是水庫、錢庫、糧庫”的理念。
周寧縣七步鎮后洋村,梯田、青山、村落交相輝映
實踐隊成員鄭雨溦在“三庫+碳庫生態文明實踐主題展”前拍照留念
以人為本——走生態惠民之路
于山東日照陽光海岸綠道享生態文明之美
2024年5月22日,總書記赴山東日照考察,在陽光海岸綠道,習近平總書記重點聽取綠道整體建設情況介紹。他指出,建設綠道應市民所需,是得民心之事。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就是要讓人民群眾的生活越來越好。生態環境好,老百姓就多了一份實實在在的幸福感。
近年來,日照市對沿海裸露場地及岸線破損處進行生態修復,建成約28公里的陽光海岸綠道,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運動休閑好去處。
7月25日,實踐團成員邢藝馨來到了調研第三站—山東省日照市陽光海岸綠道。在28公里的陽光海岸綠道,實踐團成員深入了解了陽光海岸綠道生態文明的綠色化建設,見證了自然與城市的和諧共生。
實踐隊成員邢藝馨在日照陽光海岸綠道拍照留念
在寧夏吳忠黃河國家濕地公園觀水土流失之變
在吳忠市黃河國家濕地公園的發展歷程中,曾面臨嚴重的水土流失和泥沙淤積問題,這一地區的河道多次受到上游泥沙的沖擊,導致濕地的水質受到影響,植被退化,生態功能大大削弱。
2020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黃河吳忠濱河大道古城灣砌護段,察看黃河生態治理保護狀況,聽取黃河寧夏段生態保護治理和水利工程建設情況匯報。總書記指出,寧夏要有大局觀念和責任擔當,更加珍惜黃河,精心呵護黃河。
實踐團隊成員徐安民于8月1日來到調研第四站—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如今的黃河國家濕地公園已從過去的生態危機中恢復過來,水土流失和泥沙淤積問題得到了有效控制,濕地生態系統功能得以重建,為居民和游客提供了一個優美的生態休閑空間,成為了寧夏乃至全國濕地保護的成功典范。
寧夏黃河文化的標志性建筑之一——黃河樓
實踐隊成員徐安民在吳忠黃河國家濕地公園拍照留念
在甘肅蘭州黃河治理蘭鐵泵站項目點見工業與民生的轉換
蘭鐵泵站建于上世紀末,主要為原蘭州鐵路局提供水源。2008年蘭鐵局使用自來水后,該泵站被廢棄。在打造黃河風情線大景區過程中,蘭州市將泵站改造為觀景亭,連通漫步道和人行道,成為市民休閑的好去處。
2019年8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黃河治理蘭鐵泵站項目點,聽取甘肅省和蘭州市開展黃河治理和保護情況介紹。總書記指出甘肅是黃河流域重要的水源涵養區和補給區,蘭州要在保持黃河水體健康方面先發力、帶好頭。
8月3日,團隊成員游琳孜來到調研第五站—甘肅省蘭州市蘭鐵泵站,站在亭中遠眺,黃河水浩浩湯湯、如玉帶般從腳下蜿蜒流淌,大河兩岸綠樹成蔭,市民們在步道上散步、健身,形成了黃河岸邊一道和諧靚麗的風景線。
蘭州黃河水車
實踐隊成員游琳孜在黃河雕塑長廊拍照留念
生態修復,共筑和諧共生的綠色家園
在四川宜賓三江口長江公園筑牢生態修復之基
宜賓主城區境內,長江、金沙江、岷江三江交匯,曾面臨“化工圍江、污染繞城”問題,沿江砂石亂采亂堆,嚴重侵占岸線,極大影響了長江流域生態環境。
近年來,通過清退高耗能高污染企業、關停江邊挖沙場、減少污水排放等措施,持續改善岸線生態環境。
2022年6月8日,三江匯流處,習近平總書記駐足眺望,聽取情況介紹。總書記強調:“作為長江上游城市,要強化上游擔當,不能沿江‘開黑店’、排污水,要以能釀出美酒的標準,想方設法保護好長江上游水質,造福長江中下游和整個流域。”
8月4日,實踐團成員郭恩涵來到調研第六站—四川省宜賓市三江口長江公園,通過走訪調研三江口區域的生態環境治理政策,學習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貫徹生態文明理念。在這里,“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已經深入人心,產業轉型升級、沿江岸線整治、“十年禁漁”等舉措正在落地見效……
實踐隊成員郭恩涵在三江口長江生態公園拍照留念
于福建龍巖長汀水土保持科教園尋訪生態修復之路
遙望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長汀曾是我國南方紅壤區水土流失最為嚴重的縣份之一,據1985年遙感普查,長汀縣全縣水土流失率為31.5%,森林覆蓋率僅有58.4%,“山光,水濁,田瘦,人窮”是當時生態惡化、生活貧困的真實寫照。
從1999年開始,習近平同志多次來到長汀,視察、指導水土保持工作,發出“滴水穿石,人一我十”的號召,總結長汀經驗,推進全國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為科教園香樟樹培土、澆水。
8月6日,實踐團成員黃子航來到調研第七站—福建省龍巖市長汀水土保持科教園,圍繞濕地公園梯田、植被恢復區和濕地生態修復區等水土保持工程開展調研,重溫習近平總書記倡導和推動長汀水土流失治理的實踐歷程,感悟長汀人民“滴水穿石,人一我十”的精神力量。“黨委領導、政府主導、群眾主體、社會參與、多策并舉、以人為本、持之以恒”28字的“長汀經驗”也已經正式走向世界。
長汀縣的水土保持科教園
實踐隊成員黃子航在習近平同志親植香樟樹下拍照留念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已進入加快綠色化、低碳化的高質量發展階段,生態文明建設仍處于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必須以更高站位、更寬視野、更大力度來謀劃和推進新征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譜寫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新篇章。”
實踐團隊將繼續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在實踐中學深悟透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引導全社會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動員社會各界積極投身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偉大實踐,為美麗中國建設貢獻自己的一份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