芷江流傳一首民歌: “八月里來八月終, 八月十五殺鴨公,鴨頭鴨腳老板吃,葉翅棒棒待長工。”芷江人家家戶戶都愛養幾只鴨子,熱情的他們總是將鴨子作為招待客人的最高禮遇。而芷江鴨作為芷江著名侗鄉特產食品,其獨特技法造就的“辣、香、嫩、鮮”,更是不知讓多少人流連忘返。
當歷史碰上美食,總能喚起人們味蕾的記憶。芷江鴨最早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仕途失意的屈原被流放至沅水流域,當地村民用鴨子熱情款待了他,那里面有一味最為關鍵的香料,便是“沅有芷兮澧有蘭”中的芷草。在之后,清順年間,乾隆皇帝南巡,途經沅洲府(芷江)聞其香而醒神,食后稱之為天下佳肴,道“三月肉香而久久不忘”。讓它一躍成為宮廷貢品。
芷江鴨的配料是極講究的,需配齊仔姜、蔥、蒜、青紅椒(最好是辣椒由青轉紅時最好)、芷草、米酒、菜籽油(茶油為最好)、醬油這八味配料。先將鴨頭,鴨腳,鴨翅等放入油中翻炒至金黃,再佐以五花肉增香提味,這時鍋中的油正好,香而燙,放入剩余鴨肉和生姜開始慢炒,去腥附香,保持肉的緊實口感。待肉炒至金黃色,放入米酒提香,蓋上甑子小火慢煨。湯汁沿著甑子的邊緣咕嚕嚕的冒泡,直至湯汁收完,慢煨才結束。放入剩余香料大火烹炒,直至香味滲入鴨肉中。最后鐵鍋盛出,小火保溫,這道菜算正式完工。
通過對芷江鴨這一美食的調研,我們對這一非遺美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更加驚嘆于芷江人民對美食的創造與革新。相信在未來的某個時間里,芷江鴨這一非遺美食將真正的走出湖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