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8日,廈門大學嘉庚學院漁利廈門小分隊前往湖里區垃圾分類宣教基地,開展了一次難忘的暑期社會實踐。本次活動積極響應了國家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號召,從“垃圾分類”角度切入,開展了一場無廢城市建設的調研活動,并且深度了解垃圾分類在無廢城市建設中的作用及固體廢物資源化利用技術的奧秘。
廈門,作為全國首批勇立垃圾分類潮頭的城市,其湖里區垃圾分類宣教基地于2022年7月13日正式亮相。該基地由湖里區多部門緊密聯動、攜手并進,共同傾注心血與智慧,旨在打造一座集教育性、互動性與創新性于一體的垃圾分類宣教新高地。該宣教基地融合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創新打造垃圾分類宣教新平臺,以沉浸式、體驗式學習為特色,為社會公眾開辟了知識性、實踐性、趣味性兼具的學習渠道。公眾在互動體驗中,既能深入了解垃圾分類知識,感受環保魅力,又能激起建設無廢城市的共鳴與責任感。
在湖里區垃圾分類宣教基地,講解員小何對廈門大學嘉庚學院漁利廈門小分隊的到來表示熱情歡迎。她以廈門市創新實施的“公交站點式”垃圾回收模式為例,指出該模式以公交站點為靈感,顯著優化了垃圾回收流程。相比傳統模式,此模式有效規避了二次污染及混裝混運問題,配合“垃圾分類直運”專屬車輛,實現了垃圾從源頭至末端處理廠的全程不落地運輸,大幅提升了環保效率。值得一提的是,在特定條件下,廚余垃圾的回收處理直運率竟高達100%,這是相關部門堅決執行與公眾積極參與共同鑄就的綠色成果。
講解員小何為小分隊講解垃圾分類轉運流程
為推進無廢城市的建設理念,講解員小何以生動的圖文數據向漁利廈門小分隊直觀展示了垃圾分類的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實踐成果。以焚燒發電為例,該過程年發電量高達2.6億度,得益于近年來垃圾分類的深化,技術的升級,目前每噸垃圾焚燒發電量從300度躍升至500度,同時爐渣也找到了新歸宿,成為建筑材料的一部分。此外,低值可回收物經壓縮打包后,搖身一變成為可再生塑料,進而轉化為再生塑料產品、環保面料及綠色塑木復合材料,構建起閉環的物品循環體系,有力促進了資源的循環利用,為無廢城市的實現奠定了堅實基礎。
在最后的互動環節中,漁利廈門小分隊踴躍提問,對垃圾分類的流程展現出濃厚興趣。講解員小何于垃圾分類大數據中心前,借助電子屏實時說明了湖里區垃圾分類點的動態情況,耐心細致地為隊員解答疑問。關于垃圾分類在廈門市實施的覆蓋率及成效、垃圾分類后各類廢物的資源化利用情況、有害垃圾的無害化處理技術及措施等問題,小何講解員也均予以詳盡的解答。
講解員小何在大數據電子屏前為小分隊答疑解惑
最后,隨著一張合照的定格,此次活動畫上了圓滿的句號。本次調研活動不僅體現了垃圾分類與資源循環利用在推動城市可持續發展中的關鍵作用,還深刻展現了環保責任與科技創新的重要性,并堅定了隊員為構建綠色、環保、可持續城市環境貢獻力量的決心,激發了對建設無廢城市的熱情與責任感,收獲頗豐。
廈門大學嘉庚學院漁利廈門小分隊與講解員小何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