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實踐背景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指出,要“賡續黨的紅色血脈,弘揚黨的優良傳統”。黨在百年奮斗中形成的紅色基因,承載著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彰顯了黨的根本宗旨、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讓我們黨從勝利不斷走向新的勝利。中國共產黨在浙江的百年奮斗歷史賦予得天獨厚的紅色資源稟賦,涌現出一大批革命先驅,保存了豐富的革命遺跡,形成了浙江地區獨特的紅色文化形態。
二、實踐主題
手繪紅色路 文化青春行
三、目的與意義
通過對地區紅色資源進行走訪、調研、分析、整合、創作、宣傳等,來傳承和弘揚優秀紅色文化,引導廣大青年學子進一步堅定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信心,發揮高校文化傳承創新的職能,讓紅色文化和紅色精神煥發熠熠生輝的時代光芒。
- 實踐地點
金佛莊烈士陵園,位于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橫店鎮萬盛街最南端的一座小山上,建有470多級石階,是一處浙江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由橫店集團投資于20世紀90年代初建成開放,后歸橫店影視城管理。2015年10月,又劃歸良渡小區負責管理。金佛莊烈士陵園是浙江省黨史教育基地,金華市黨史教育基地,浙江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東陽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金佛莊烈士陵園和陳列館,位于東陽市橫店鎮良渡村水碓山。烈士陵園建于1995年,“金佛莊烈士陵園”由中共中央原副主席李德生題寫。陳列館在金佛莊故居的基礎上修建。金佛莊犧牲后,其母親用政府的撫恤金于1928年前后在良渡村故居原址進行了改擴建,2000年搬遷至金佛莊烈士陵園,同時設立金佛莊烈士陳列館。陳列館豎有一塊由蔣介石題寫的“為國捐軀”石碑。
五、實踐內容
光輝歲月征途如歌,披波斬浪揚帆遠航。從1921年一葉小舟到如今的巍巍巨輪,中國共產黨在時代的風雨中經受住了無數考驗、無數磨難,留下了紅色遺址、紅色記憶。黨的百年華誕喜氣猶存,我們又迎來社會主義建設新階段,因此,黨史學習教育至關重要。追溯紅色經典,傳承紅色記憶,從革命先輩身上汲取精神力量,是我們此次“三下鄉”實踐目的所在。我們秉著深入了解家鄉紅色革命事跡的心,在本地進行革命探索。
一、追溯紅色經典,致敬革命先烈
紅色文化是共產黨理論的集中表達,蘊含著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導向,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和蓬勃的生命力,需要我們每個人去學習和體悟。紅色經典是紅色文化的精華部分,而紅色遺跡是紅色經典的重要表現形式之一,是紅色革命精神的主要載體。在這次社會實踐的過程中,我參觀學習了金佛莊烈士陵園,在人民群眾中切實了解黨的事跡,在實踐中追溯了革命先輩奮斗的歷史時光。透過歷史的遺跡,我們望見敢為人先的革命領袖,指揮若定、奪取革命勝利;我們邂逅勇往直前的革命先烈,前赴后繼、無畏勇敢沖鋒;我們崇敬為國為民的革命信仰,心懷感恩,以此為基,不斷前行。
在烈士陵園,我們了解到金佛莊的父親金本蘭,是一位農忙時務農、農閑時行醫的鄉村中醫,在東陽橫店四鄉頗有名氣,但家境卻很清寒。母親施玉英,生育四男二女,金佛莊是長子。金佛莊從小由叔公帶養在鎮上的南貨店里,6歲時入老貢生金洪錦先生私塾啟蒙;金先生去世后,又跟隨老秀才呂松貴先生課讀。呂老先生見金佛莊聰敏好學,文章寫得很好,十分喜歡,親自給他取了“金燦”的學名和“輝卿”的號,意思是稱贊此子日后前程遠大,光輝燦爛。后來,撫養他的叔公去世,家境更加貧困,艱苦的環境促使金佛莊更加刻苦攻讀。
1913年,金佛莊到湖溪忠清書院(后為東陽縣湖溪一中)讀高小。1915年,考進東陽縣立中學,和后來成為著名科學家的嚴濟慈是同班同學。兩人均學習成績優異,每次考試都要互相爭奪第一名。同年,袁世凱簽訂“二十一條”賣國條約,此事傳到金佛莊耳里,使他大受震動,痛心疾首,決心舍去研究科學而從軍報國。
1918年,金佛莊中學畢業,考進了保定陸軍軍官學校。他以軍官候補生的身份學習了一段時間后,目睹北洋軍閥禍國殃民和舊軍隊內部黑暗腐敗,使他對選擇從軍報國的道路產生了懷疑。1919年爆發的五四運動,更使他受到猛烈的沖擊,思謀另找出路。1920年,直皖軍閥開戰,軍校一度停辦,他轉而考進廈門大學,改為研究教育與文學,以求改造社會。在廈門大學讀書,雖然得以自由接觸、探索各種新的學說和思潮,但生活上卻困難得多,不象在軍校那樣一切都享受公費,學費和生活費都要靠家庭負擔。父母無力供給,只能靠親鄰好友共同幫襯,這樣勉強維持了一年。囿于現實,保定軍校重新復課后,金佛莊于1921年10月3日離開廈門,乘海輪去天津,轉道北京,重返保定軍校求學。但金佛莊仍然滿腔熱忱、如饑似渴地學習、研究、吸取新思想、新學說,探求人生的價值、意義和救國救民的真理。
他一回到保定軍校,就揮筆寫下以“手段與目的”為主題的《佛莊日錄》,記載了自己比較、尋求人生真諦的探索過程。這期間,他通過思考和學習,初步接受了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開始信仰馬克思主義。1922年,他加入了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開始投身于中國早期的共產主義運動。他從改造社會、救國救民的宗旨出發,和校內40多名志同道合的同學,組織了“壬戌社”(他們將于壬戌年——1922年暑假畢業),準備通過這個組織,羅致各省革命軍人同志,以謀中國之革命。
1922年秋,中共上海地方兼區執委會負責人徐梅坤(后名徐行之)到杭州開展建黨工作,經過考察,批準金佛莊從青年團員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這樣,金佛莊就成為黨在浙江省建立的第一個地方組織——中共杭州小組最初的三個黨員之一。在黨內,他更加自覺地從事革命工作,宣傳革命運動,積極參加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杭州地委組織的“杭州青年協進會”的活動和《協進》半月刊的編輯出版工作,并為公開發行的《浙民日報》擔負一部分編輯任務,宣傳革命思想。有一次,因同志間通信泄密,他被捕入獄,后經蔣百里、殷汝驪等出面向浙江督軍盧永祥講情,才獲釋放。
因為金佛莊能文能武,的確是個難得的人才,在軍中不久,就被提升為連附(副),接著又擔任了營長。他的杰出才華,更受到黨組織的重視。徐梅坤就曾在當時的黨中央委員毛澤東面前推薦過他。1923年夏,金佛莊和杭州小組的另一位黨員于樹德,被指定為浙江的代表,去廣州出席了黨的“三大”。8月5日,毛澤東代表黨中央出席指導中共上海地方兼區執行委員會的第六次會議,會議上根據毛澤東提議,決定密令金佛莊保存自己在軍隊中的實力,今后可為革命所用。1924年2月21日,金佛莊曾代表杭州黨組織去上海,向中共上海地方兼區執行委員會報告杭州情形。
1924年春,第一次國共合作正式實現后,黨組織派金佛莊參加廣州黃埔軍校的創建工作。6月17日,金佛莊被任命為軍校第一期第三(學生)隊上尉隊長。在這個崗位上,他充分發揮了自己在保定軍校所學得的豐富軍事知識,一意訓練革命的軍事人才,尤努力于政治工作及黨務活動,因此深受黃埔軍校首任黨代表、國民黨左派領袖廖仲愷先生的器重。在軍校的師生中,也頗有威信。7月6日,他被推選為黃埔軍校國民黨特別黨部5名執行委員之一。他還積極支持和參加了以共產黨員、青年團員為骨干的“中國青年軍人聯合會”,對軍校的國民黨右派及其所操縱的“孫文主義學會”進行了針鋒相對的斗爭。
從1924年12月至1926年3月,金佛莊歷任黃埔軍校教導團第2團第3營營長、國民革命軍第1軍第1師第2團黨代表和團長等職。為了鞏固廣東革命根據地,他先后率部參加了平定廣州“商團”和滇、桂軍閥“劉、楊”的叛亂,以及討伐廣東軍閥陳炯明部的兩次東征。歷次戰役,他都身先士卒,沖鋒陷陣;制訂作戰計劃詳細周密,充分體現了他智勇兼備的一面。第一次東征中,在淡水、鯉湖、興寧諸戰役中,他所指揮的第2團第3營“勇敢善戰,勛績燦然”,為第2團獲得“黨軍榮譽旗”。國民革命軍第1軍成立時,他升任第1師第2團黨代表,后改任團長。廖仲愷先生被謀殺后,他率部參加了鎮壓反革命勢力的斗爭。
1926年3月20日“中山艦事件”后,他被強迫解除團長職務,調回黃埔軍校,改任步兵第1團軍事學主任教官,兼改組委員長及法規編審委員長,領導編審黃埔軍校的法規和制度。蔣介石很賞識他的杰出才華,企圖利用“浙江同鄉”的關系拉攏他,暗示要他脫離共產黨,予以重用,但他忠于黨的事業,毫不為之所動。但蔣卻不死心,1926年7月建立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的時候,蔣任命金佛莊為總司令部參謀處副處長兼第三科科長。不久,又任命他為總司令部警衛團少將團長。
北伐戰爭前期,金佛莊率警衛團隨總部指揮機關行動,轉戰廣東、湖南、江西等地,主要負責保衛總司令部指揮機關和蘇聯軍事顧問團的安全。1926年秋,國民革命軍進攻南昌不利,得而復失。金佛莊奉命增援,他率領部隊加入前線,指揮沖鋒,身先士卒,以猛虎下山、銳不可當之勢,直撲敵軍,攻克南昌外圍蛟橋,壓迫敵之側背,會同各友鄰部隊,齊向南昌城進發。11月8日,再次攻克南昌后,金佛莊的警衛團奉命警戒、維持城內秩序。
南昌攻克后,孫傳芳部仍盤據在蘇、浙、皖諸省,負隅頑抗。有一次,北伐軍總司令部首腦開會,金佛莊列席參加。他從爭取北伐戰爭早日勝利的大局著想,在會上主動提出,愿意回到浙江、上海等地,通過以前在浙軍中服務時的舊交關系,秘密策動浙軍部隊迅速起義。與會的總司令部參謀長白崇禧,以及金佛莊在保定軍校的一些老同學,都十分贊賞并熱烈支持他的這個建議。于是,蔣介石安排金佛莊和黃埔軍校畢業生顧名世兩人化裝去上海,和陳果夫聯系,由陳果夫具體安排策反江浙各派系地方部隊的工作。
1926年12月9日晚,金佛莊化裝成上海的洋行買辦,離開南昌,從九江搭乘英商太古輪船的官艙,順流東下。不料上船后行蹤即被泄露。11日,船到南京下關碼頭,孫傳芳部已在碼頭戒嚴,并上船搜查,當即將金佛莊、顧名世二人逮捕。上海的國、共兩黨組織和同志們聞悉此事后,多方設法營救,通過各種社會關系,托當時的浙江省省長陳儀出面,向南京方面說情疏通。蔣介石也特意發電要孫善待金佛莊,并提出可以用孫傳芳軍被俘的高級將領相交換,被孫傳芳斷然拒絕。12日晚,金佛莊被秘密殺害于雨花臺。為了金佛莊的遇害,蔣介石大動肝火,發電給陳儀痛斥孫殺害金佛莊的行為,并馬上槍斃了孫傳芳軍被俘的一個軍長一個師長泄憤。
金佛莊犧牲的消息經上海的報紙披露后,很快傳到了廣州、武漢、南昌等地的國民革命陣營中,并激起了強烈的反響,對他表示了哀悼。1926年12月21日,廣州黃埔軍校校刊《黃埔日刊》第220號,在頭版以顯著地位刊登了《金佛莊顧名世兩同志突被孫逆傳芳槍斃》的報導。在同一版上,還發表了該報主編宋云彬所寫的評論《殺金佛莊顧名世兩同志者何?》。第二天,該報又發表了金佛莊鄰居張寶琛所寫的《金佛莊同志事略》。這些報導和評論高度稱頌了金顧兩同志,號召大家繼承他們的革命精神,堅決打倒帝國主義及其走狗——孫傳芳等反動軍閥。
12月23日,國民黨江蘇省黨部就金佛莊、顧名世以及稍后被殺的其他三位烈士遇害事,通過報紙代電,呼吁各報館轉刊,以障人權,以慰先烈,號召民眾一致奮起!
1927年1月1日,上海《申報》刊載了廣州革命政府就金佛莊遇難通知各軍舉哀的電訊。在此同時,在漢口《民國日報》上,也連日刊登武昌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參謀處同仁發起的《金佛莊同志追悼會籌備處啟事》,頌揚金佛莊的功績。
金佛莊犧牲后,蔣介石以總司令的名義挽贈了“為國捐軀”的描金紅漆巨匾;1928年,南京國民黨政府還用白崇禧名義,給金佛莊的家屬匯寄去巨額撫恤費白洋兩千元。金佛莊的遺孀嚴瑞珍在領到撫恤費后,于1929年專程去南京,幾經周折,終于找到了金佛莊的骸骨,并運送回家鄉。1934年,將烈士骸骨埋葬在良渡村西牛尾山下。
在對他有了基本的了解之后我們有著眼于工作人員對他革命事跡的宣傳工作,當我們問起金佛莊的英雄事跡時,工作人員說金佛莊早年英逝,但是他對黨,對馬克思主義有著自己獨特的的追求,在他的身上體現了一個當時青年的擔當,愛國,不懼強權和勇敢。正是這樣的品質讓擔憂國家命運的金佛莊一接觸馬克思主義心中的革命烈焰便熊熊燃燒。而他的事跡也同樣激勵著無數英雄前輩投身黨的革命事業中,也從側面反映出在歷史的長河中,正是有著和他們一樣的無數革命先烈前仆后繼,英勇無畏,為爭取民族獨立,解救國家命運,實現國家富強,促進世界和平英勇獻身,才會換來我們目前和平安寧的生活。
紅色經典永流傳,紅色精神永彌堅。這次實踐活動讓我們對紅色遺跡、紅色人物、紅色精神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認識,新的時代在呼喚新的力量,革命精神需要新的傳承。在追溯紅色經典的過程中,學習革命精神更重要的是對紅色記憶的傳承。
二、傳承紅色記憶,賡續紅色血脈
習近平總書記曾說:“紅色基因就是要傳承。”黨史中飽含著共產黨人堅貞不屈,蕩氣長存的紅色文化,它無時無刻都在激勵著一代又一代青少年為之努力奮斗。
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無論在哪個時代青年都在國家的命運中扮演著一個重要的角色。梁啟超曾寫過一篇文章《少年中國說》,“少年強則國強,少年智則國智。”在新的一百年里我們面對著無數的機遇與挑戰,在新的時代中發掘革命事跡新的時代意義顯得尤為重要。無論是李翔梧積極奉獻自己,愛黨信黨,忠誠擔當,舍生取義的高貴品格與新時代碰撞孕育了“堅定信念,堅持真理,敢于斗爭,無私奉獻”的翔梧精神,還是在黨的領導海南人民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斗爭中形成的“信念堅定,不屈不撓;自立自強,敢為人先;依靠群眾,甘于奉獻;五湖四海,丹心向黨。”二十三年紅旗不倒的瓊崖精神,青年人永遠是民族精神的繼承者、發展者、弘揚者。在新時代潮流下,作為時代新青年的我們要積極響應國家政策學黨史,悟思想,辦實事,開新局,利用地方紅色資源,宣傳革命事跡,砥礪前行,腳踏實地的發展各項事業,更好地為人民服務。
本次社會實踐收獲頗豐,我們通過暑期走訪實地調查的方式,對其進行了了解。作為當代大學生,我們要響應習近平總書記對黨史學習教育的號召,在追尋紅色遺址的過程傳承紅色記憶,在緬懷革命先烈的過程中汲取紅色力量,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展現新時代青年的精神面貌,讓青春之花在黨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