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5日至15日,山西大學“一剪出新”團隊在劉愛琴老師的帶領下第十三次前往山西省大同市廣靈縣進行調研實踐,與當地文旅局、剪紙非遺傳承人、剪紙產業以及相關農戶進行了廣泛而深刻的交流,以新時代青年的力量來助力非遺傳承和鄉村振興的的高質量發展。
觀全局者先觀其大——與文旅局領導進行交流探討
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團隊為了了解當地剪紙在得到團隊幫扶支持后續的發展情況,在7月6日上午與當地文旅局相關領導負責人進行了積極交流與探討。
在交流探討過程中團隊成員就之前當地的剪紙面臨的問題繼續展示團隊的新的想法方法,在經過相關人員對之前成就的總結認可后,團隊成員一致認為當地剪紙雖然具有著極其深厚的歷史底蘊以及極其豐富的文化內涵,但由于產品缺乏標準化集群化的生產管理以及缺乏相對穩定的市場需求這些問題依舊存在,在之后的解決方法方案制定上依舊要抓緊這幾項問題進行著重解決。
團隊成員譚竹宏針對上述問題積極提出新想法建議并向領導進行討論求證,其他成員根據相關成果數據情況進行補充,依靠新青年的新時代視角與思路結合當地領導的豐富經驗來共同探究討論新階段的具有可行性的相關想法以及方案。
觀全局者必觀其細——與當地農戶了解具體實際情況
不觀細微之處者不足以觀全局,團隊成員為了進一步了解當地剪紙對于當地農戶的帶動作用,隊長李玲玉帶領成員在7月7日至12日深入當地西蕉山村等多個鄉村進行實地走訪調查,積極與當地農戶進行交流,通過交流的方式來獲取當地相關農戶的總收入以及收入占比,切實了解剪紙在當地對于農戶的帶動作用。
在調研中團隊成員得知當地農戶貧困發生率極高,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普遍較低,收入方式極其單一,但同時當地具有著極為豐富的剪紙資源有待開發利用,高達200人的染色剪紙傳承人有待結合產業進行發展新路徑探索。同時也在調研采訪中得知在之前團隊的努力下當地民眾熱情高漲,對于鄉村經濟的總體帶動起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其中眾多剪紙傳承人生活水平明顯提高,創作熱情明顯高漲,因此“一剪出新”團隊創造性地提出了新一步發展階段的“產業+非遺”模式,并積極與當地農戶進行了相關討論。
觀全局者必觀其特——其與當地博物館達成合作
團隊成員為了探尋全新發展聯動新模式,在7月13日積極前往了當地最大的剪紙文化博物館,得到了當地博物館負責人的熱情接待。
在當地負責人的帶領下,團隊成員進行了博物館的全面細致展覽并且在指導下親自動手參與了剪紙的制作,更進一步加深了對于非遺剪紙文化傳承的理解,在與當地負責人進行詳盡的溝通交流后逐步敲定下一步相關的聯動發展新形式,充分運用發揮博物館的獨特地位優勢,提供足夠深厚的文化支持,并進行聯合設計創意,豐富可售賣文化產品的類型形式。
觀全局者必察其精——與非遺傳承人了解情況
在7月14日,團隊成員得到了當地非遺剪紙傳承人代表張多堂先生的接見,就剪紙傳承與剪紙聯合產業發展問題上展開了廣泛的討論。
張多堂先生作為廣靈剪紙創始家族第四代傳人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人,對于剪紙有著深厚且獨特的情懷,張先生對于團隊之前的所作所為表示出了極高的認可和贊揚,并且同意在之后的團隊實踐行動中加大支持力度、擴展支持合作方式方法,共同尋找與探尋文化經濟聯合并行發展的新路子,在有效實現非遺剪紙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的同時將此文化優勢融入經濟發展優勢,促進文化與經濟的共同振興。
在“一剪出新”團隊不懈的努力下,多種順應新時代潮流的發展模式在不斷被發掘,特色文化遺產趕上產業化經濟發展浪潮,推進剪紙類產品的標準化、品牌化生產發展。廣泛將傳承人、學校、村民聯合起來,生成“政府+高校+企業+社區”的新型聯動發展帶動模式。經過這次的實踐調研活動,團隊深入當地去積極探索,點燃青春熱情,助力實現文化與產業經濟賦能高質量發展,用青春為中國式現代化挺膺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