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寧自古以來便是孔孟文化的發源地,承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在這里,孔子和孟子的思想得以傳承和發揚,形成了獨特的孔孟文化,成為中華文化的瑰寶。近年來,濟寧市扎實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系統性保護工作,積極推動非遺融入鄉村振興重大戰略,大力發展非遺工坊建設,全市涌現出一批依托非遺項目為主業的特色縣、鄉鎮、村、企業,帶動周邊就業、促進增收致富。為深入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與創新,儒韻傳承—濟寧非遺助力鄉村振興調研小分隊將于7月14日至7月19日,開展一系列非遺調研與宣傳活動。通過實地探訪、交流學習、文創展示等方式,充分展示濟寧非遺文化的魅力,為鄉村振興注入文化動力。
為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2021年8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我國是目前世界上擁有非物質文化遺產數量最多的國家,其中有73%以上的非遺項目保存在農村,與鄉村生活息息相關,與鄉村發展血脈相連。團隊通過充分挖掘和傳承非遺家虎頭服飾、非遺鎮杞柳編,并將其與濟寧的非遺傳承人聯系,與鄉村產業、鄉村文化、鄉風民風融合,對于拓展鄉村文化內涵、改善非遺傳承人處境、發展非遺帶動地區經濟,助推鄉村振興具有重要意義。
漁家文化新航標:非遺品牌照亮漁村振興之路
7月14日,西北大學儒韻傳承調研隊走進微山島,探訪了微山縣及清華大學鄉村振興工作站與非遺虎頭服飾制作工坊。微山漁家虎頭文化作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視與支持,同時社會各界也積極參與到了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工作之中。成員們見證了傳統漁家技藝與現代品牌理念的融合,漁家非遺品牌正成為推動當地經濟轉型升級、點亮鄉村振興的新引擎。
古韻今風,傳統工藝煥發鄉村新活力
7月16日入韻傳承調研隊深入探訪曲阜市大莊社區琉璃瓦廠有限公司,見證了磚瓦雕刻、壁畫繪制等傳統技藝如何在現代審美下煥發新生,團隊成員看到了琉璃瓦制作的工藝過程并親手體驗琉璃瓦的制作。與中國人民大學共同探索這項非遺工藝的文化底蘊,團隊隊長還對工廠負責人代安峰進行采訪了解到琉璃瓦廠的歷史以及對鄉村振興的貢獻。
綠色編織夢,杞柳產業鋪就鄉村致富路
7月17日入韻傳承調研隊走進杞柳之鄉魚臺,調研隊首先參觀了魚臺縣潤流工藝品有限公司,見證了杞柳的制作流程并了解到杞柳的出口對象。接著調研隊目睹了村民們如何用靈巧的雙手將不起眼的杞柳編織成一件件精美的藝術品,不僅傳承了古老的技藝,更編織出了一條通往小康生活的“黃金路”。
遺韻文創市集,濟寧非遺傳承行
8月18日,儒韻傳承調研隊于濟寧市任城區新世紀廣場開展本期“三下鄉”活動的最后環節,團隊成員許柯和顏智喬以擺攤的形式開展非遺文化現場宣傳活動。濟寧非遺傳承行活動現場,人聲鼎沸,熱鬧非凡。調研隊參與并記錄了這場集展示、體驗、銷售于一體的非遺文創市集,感受了濟寧非遺文化的獨特魅力,以及其在鄉村振興中的積極作用。市集上,一件件充滿創意的非遺產品不僅吸引了眾多游客的目光,也讓更多人了解和關注非遺文化助力鄉村振興,為傳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貢獻力量。
隨著西北大學“儒韻傳承—濟寧非遺助力鄉村振興”調研隊三下鄉活動的圓滿結束,我們不僅深刻感受到濟寧非遺文化的獨特魅力,更見證了其在鄉村振興中的巨大潛力。通過此次活動,我們搭建了非遺傳承與鄉村振興的橋梁,讓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中煥發新生。未來,濟寧非遺將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引擎,推動鄉村經濟與文化協同發展。感謝所有參與者的努力與付出,讓我們共同期待濟寧非遺在鄉村振興道路上綻放更加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