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韻童年,書寫傳承
2024年7月15日至7月25日,作為玉溪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四只耳朵“鄉村振興”青年志愿服務隊的一員,在這個夏天,我有幸來到了玉溪市峨山縣塔甸鎮,并以一名書法老師的身份參與開展了“塔甸兒童夏令營”的系列活動。
走近書法,“信筆涂鴉”人與人之間最初相遇時的情景總是令人印象深刻的,這群絕大多數都是第一次接觸毛筆書法的孩子與筆墨的第一次碰撞也產生了不小的“火花”。
在硬筆書法都被互聯網鍵盤輸入法擠壓了存在感的時代,剛剛學會如何運用硬筆的孩子們往往也并不了解中國傳統書法文化。第一天上課時,千奇百怪的握筆姿勢,墨跡點點的袖口和草紙上認真“信筆涂鴉”出的漢字筆畫,令人忍俊不禁,卻又不住思考在歷史沉浮興亡中演進發展了幾千年的傳統書法在現代真的還有存在土壤嗎?
走進書法,喚醒文化這樣的困惑在接下來幾天的書法課程中逐漸消散,隨著對傳統毛筆書法的了解愈發深入,得到提升的不僅是孩子們的書寫技巧,更有他們對自己國家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入了解。最為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在學習完書法的基礎筆畫后的一節課上,在我向同學們講解書法中筆畫“豎”的兩種不同寫法時幾個孩子準確地說出了“垂露豎”與“懸針豎”的名稱,簡單的兩個名詞卻讓我的內心產生了激蕩,關于傳統書法在現代是否真的還有存在土壤的問題也有了明確的想法。
雖然時代在變化,但是有些根植于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的文化永遠不會流失,它們只是隨著時代的變化以較為隱蔽的方式,繼續如春雨般潤澤著在世世代代在這片土地上生活耕耘的人民。”垂露豎”與“懸針豎”兩個簡單的筆畫名稱背后是中華民族在時代輪轉中從生活中得到的靈感結晶。懸針豎指的是豎畫的末端像懸著的針一樣尖細,給人以挺拔、秀麗的感覺。與懸針豎相對,垂露豎的末端像滴落的露水一樣圓潤,給人以穩重、圓潤的感覺。兩個在書寫時因運筆動作變化而產生的簡單區別背后卻蘊含有書寫者性格的區別和傳承者對前人智慧的繼承與觀察世界的眼界。
很幸運的是,從孩子們身上我看到作為后人的我們仍未失去這種敏銳。
走進生活,書寫傳承在為期十天的夏令營活動結束后,志愿者們將孩子們的書法作品收集了起來,展示給了參與最后夏令營成果展示的總結會的家長們。
其中有一位家長的話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說“我們的孩子平時沒什么機會接觸書法這類東西,但是第一天下課回去后,她就很自覺地找時間聯系書法,我們真的很欣慰。”
短暫十天的課程真的讓孩子們的書法技巧得到了多大的提升嗎?我想,并沒有。但是他們人生還那么長,有無數可能的未來等待著他們開啟,我們也許并不能帶領他們走的多遠、爬的多高,但是至少我的課堂,我們這個團隊的活動給他們帶來了許多機會,告訴他們這世界還有多少他們暫時還未看到的的路。
未來是我們的,更是他們的。從學習和生活中我得到了學習和精進書法的機會,得到了貼近和書寫我們的生活與文化的機會。現在,通過塔甸兒童夏令營,我把書寫的火炬傳到了孩子們的手上。
在以后的日子里,每當他們握住手中那只毛筆肆意書寫時,生活就在他們筆尖流淌,文化就在點橫豎撇捺中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