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在社會課堂中受教育、長才干、做貢獻,爭做新時代好青年,將“絕知此事要躬行”與鄉村振興緊密結合,2024年7月26日,山東農業大學“璞鄉致遠”鄉村振興實踐團走進即墨區大歐戈莊村,深入了解“中國京籠第一村”的歷史沿革與當地的發展現狀。
揭開百年“鳥籠村”的神秘面紗。“璞鄉致遠”鄉村振興實踐團在當地村委的帶領下,到大歐鄉村記憶館進行參觀,以實地感受其鳥籠制作的歷史與發展現狀。通過實地調研與對村內負責人的訪談,團隊成員們了解到,大歐村的鳥籠文化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同時該村也是全國最大的鳥籠加工專業村。
探究借“網”發力走向世界的步伐。通過實際走訪,成員們發現“合作社+農戶+電商”抱團模式成為了大歐村近幾年的發展新思路。全村458戶村民中有80余戶從事電商工作,將鳥籠由線下批發拓展到線上零售,產品已遠銷十多個國家,每年的鳥籠產量能達到60多萬件,年銷售額達4000余萬元,戶均增收3萬元以上。當地負責人自豪地表示,北方的十個鳥籠當中有九個是咱大歐的。
品味非遺技術在鳥籠上的“妙手生花”。通過切實體驗及對非遺繼承人的訪談,團隊成員了解到,一件古法技藝精心雕制的鳥籠,從原料到成品要經過100多道工序,且其最核心的技藝是框圈的“加料蒸煮撤漿”。成員們也根據調研實際情況向村委提出了建設集生產、電商銷售和物流于一體的綜合性鳥籠產業園的發展方案,完善延長鳥籠產品產業鏈。組織吸納村內年輕人傳承創新非遺技藝并逐漸擴展銷售市場,打造革故鼎新、推陳出新的鳥籠發展方向,打響“中國京籠第一村”的金字招牌。
與當地村民的交流下來,“璞鄉致遠”鄉村振興實踐團深覺受益匪淺,一門傳承500余年的技藝竟隱藏在這個略顯偏遠的村落之中。成員們了解到了當地鳥籠產業發展的現狀,希望可以通過所學的知識再次助力該產業的發展,讓中國非遺走向更遠的地方。經歷了這次活動,他們更懂得了社會課堂對當代青年的教育意義,更堅定地要矢志強農興農,服務于鄉村全面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