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陜北“雙水村”,東拉河上話變遷
去到陜北,走進綏德,單純只有一個原因——去看看路遙筆下《平凡的世界》中的“雙水村”。
下了火車,在去“雙水村”的大巴上,沿著國道一路前行,隔河遙望,一排排石頭窯洞院落若隱若現(xiàn),這就是“雙水村”郭家溝。這是個有著土窯土炕土圍墻的原生態(tài)村落,小溪潺潺環(huán)繞村莊流淌、小路彎彎曲曲串聯(lián)起一孔孔窯洞、黃土塬蒼茫渾厚、古窯洞冬暖夏涼……動靜相宜,美得樸素淡然。
蒼勁與豪邁,似乎是北方黃土高原地區(qū)的專有名詞。穿過小石橋進入村中,頓感古香古色、原汁原味、樸實樸素、簡約簡單的濃厚氣息彌漫開來。映入眼簾的是蜿蜒延伸的一條條戶間小路,氤氳著濃厚的陜北農(nóng)耕文化和黃土文化氣息。行走其間,依然可以想象人們在這里的生活軌跡,仍可以找尋到一段段黃土兒女原始的生活景象。
循著小路前行,土黃色斑駁的墻、平仄突兀的土路、生機勃勃的小草,將自然與人文融合,繪就一幅精致而壯麗、渾樸而靜寂的山村畫卷。漫步其中,輕輕摩挲視線里的一磚一瓦,會觸及靈魂深處的柔軟和幽古的恬靜。在這里,村民樸實勤勞,生活愜意而快活,處處可見陜北農(nóng)耕文明的足跡。
整個村子游客很少,村民也不多,逛起來很是安靜,想象著孫少安和田潤葉曾在雙水村小河邊的柳樹下述說衷腸,孫玉厚曾在這個窯里發(fā)愁,孫玉亭曾在這座橋上吹牛,孫少平曾在這個村中教書,孫少安曾在這個廣場挨批斗…黃土高坡上的這一個個人物形象,在親自走過這個村子的各個角落后顯得更加立體和生動。
雙水村大橋,是青年人走出村莊,到山外面告別故土的地方,大橋意味著從這里走向外面平凡的世界。郭家溝的整個環(huán)境都是文化過的,窯洞、村委會、學校、小河、山路,這是路遙小說創(chuàng)造的一個普通平凡的世界。旅游文化其實也是這樣,游客欣賞這些陜北景觀的時候就會有聯(lián)想,然后感受路遙那小說里的意境和文化的內涵,賦予了他們更多的人文精神,也為郭家溝打上了文化的烙印,讓郭家溝成為網(wǎng)紅“雙水村”。人們從各地來到郭家溝,在劇中多次出現(xiàn)的三孔石橋上徜徉,與“雙水村大隊”的牌子來個合影,找尋孫少安和田潤葉在小河邊談情說愛的柳樹,去孫玉厚家、田福堂家、王彩娥家串門……
陜西省綏德縣滿堂川鄉(xiāng)郭家溝村從一個落后貧窮的陜北小村莊,到依靠它獨到的村落布局,有特色的窯洞群,有引人回味的陜北黃土高原風情的獨特魅力,成為《保衛(wèi)延安》《西安事變》《長征大會師》等電影電視劇取景拍攝地、網(wǎng)紅打卡地、郭家溝寫生基地、文化旅游圣地。可是它的發(fā)展也存在隱憂。郭家溝的交通一般,沒有綏德火車站與汽車站的直達車,給散客帶來不便。窯洞群落規(guī)模較小,一些舊式窯洞沒有得到較好保護,村民自行改造破壞了窯洞格局。村落整體布局缺乏協(xié)調性,沒有形成景觀帶。旅游產(chǎn)業(yè)的完善與延伸也待加強,沒有針對兒童的項目,影響了親子游開展。游客在郭家溝參觀,不到一個小時,就看完了景點,延長游客游玩的時間也是一個待考慮的問題。但我們堅信,在不久的將來,雙水村也一定會朝著文化旅游圣地,陜北黃土高原風情體驗圣地的道路上行穩(wěn)致遠。
在這個“平凡的世界”,到處都可能有不為人知的“不平凡”,而人類之余世界,本身就應是一個“生如蟻,堅如神”的存在——在我們的黃土地上,永遠不缺這樣的人。
作者:鄭州大學生態(tài)與環(huán)境學院三下鄉(xiāng) 來源:多彩大學生網(wǎng)
掃一掃 分享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