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訪最美紅色村莊,新農助力鄉村振興日前,長安大學赴安徽合肥、黃山“科技助農,非遺振興”暑期社會實踐隊赴安徽省合肥市長豐縣,對陶樓鎮、造甲鄉、馬郢村等地開展一系列考察,調研和采訪活動。既欣賞了長豐美景,又了解到了創新型農業產業對長豐農業發展的科技助力,還感受了安徽大地的紅色足跡。我作為團隊的一員,也背起行囊,來到山清水秀的長豐縣,將點點文字寫在祖國土地。
深情故土難忘卻,櫻桃香飄皖北地陶樓鎮地理位置優越,是十里八鄉的交通要道,再加上優渥的水土條件,農業發展迅速。來到陶樓鎮進行了簡單的整頓之后,實踐隊一行人來到長豐縣兆和源家庭農場,采訪了當地櫻桃產業種植大戶劉叔叔。劉叔叔十分熱情地接待了實踐隊,向隊員們介紹了陶樓鎮農業產業發展的大致情況,并分享了他十年來作為新農人助力鄉村振興的心得體會。

圖為團隊成員與長豐縣兆和源家庭農場負責人劉叔叔采訪學習。通訊員 劉思寒 供圖
采訪過程中,劉叔叔向實踐隊娓娓道來他作為新農人回鄉多年的發展歷程與經驗,一字一句盡顯他對這片土地的深情,同時他也強調,他的創業成長,正是享受著改革開放和世紀初大基建時代的政策紅利才有了今天。之后面對同學們所提出的問題,他也逐一耐心回答,并向我們傳授他的人生經驗,同學們都受益匪。

圖為劉叔叔向指導老師和同學們介紹其產業。通訊員 劉思寒 供圖

圖為劉叔叔向實踐隊介紹櫻桃種植機制流程。通訊員 劉思寒 供圖

圖為團隊會后合影留念。通訊員 劉思寒 供圖
不忘初心牛耕天,紅色血脈永相傳。縱使大雨不斷,依舊阻擋不了隊員們前往下一處學習地——造甲鄉雙河村牛耕田農業示范園區學習優秀回鄉創業青年徐亮的熱情。徐總邀請隊員們前往“覺醒書屋”,在里面開展了一次深刻的座談會,

圖為與牛耕天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徐亮的交流座談會。通訊員 劉思寒 供圖
期間,他多次飽含深情地向隊員們說道,大學生創業,最難的是堅守“初心”二字,正所謂初心在,萬難除;徐總的個人經歷就是這段話的最好寫照。在他的身上,我們感受到了積極向上,苦干實干的拼搏韌勁;崇德向善,樸實無華的優秀品格;熱愛家鄉,回報桑梓的赤子之情。正是他和劉叔叔這樣的新農人賡續接力,持續助力鄉村振興,中國式現代化才能走的更新更遠,中國人的飯碗才能端的更平更穩!也讓我們對大學生回鄉創業這個概念有了一個更深刻的理解。

圖為“覺醒書屋”合影留念。通訊員 劉思寒 供圖
座談會結束后,實踐隊走訪了北鄉雙河園區的田園風光,一路上清風徐徐,水鳥翩飛,稻荷相伴,正所謂:柳葉鳴蜩綠暗,荷花落日紅酣,那一刻,詩和遠方不再是游吟詩人的專屬,那一刻,實踐隊一行人才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田園牧歌式的鄉村生活。



上組圖為北鄉雙河美景。通訊員 劉思寒 供圖
之后徐總邀請隊員們前去參觀中共合肥北鄉支部紀念館,帶我們領略那段艱苦歲月。


圖為革命烈士崔筱齋紀念碑。通訊員 劉思寒 供圖
在徐總的生動解說中,那段血與火交錯的革命歲月徐徐展開在我們面前:革命者,反動派,斗爭,流血,犧牲......先輩們,你們為人民的利益而死,你們的死重于泰山,你們與青山同在,你們與大地永存。你們永遠是我們心中的一塊豐碑。我們不禁為革命年代拋頭顱灑熱血的革命者們的高尚精神所折服,由衷地感慨要更加珍惜革命先烈們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盛世安康。

圖為紅色足跡合影留念。通訊員 劉思寒 供圖
返璞歸真助非遺,新興模式成馬郢次日,實踐隊驅車前往楊廟鎮馬郢村——一座十年間天翻地覆的小村。為做好脫貧攻堅的任務,鎮政府帶領馬郢村整合城市和鄉村資源,于2015年4月開始籌備“馬郢計劃”,期望實現讓鄉村更美好,讓村民更富裕的目標。馬郢村本是安徽省重點貧困村,2016年初“馬郢計劃”正式啟動,讓這個原本落后的鄉村擁有了嶄新的面貌。

圖為馬郢村尺素手做小店。通訊員 劉思寒 供圖
走進這間藝術氣息濃厚的小店,店長熱情地招待隊員們,向我們詳細地介紹了馬郢村現如今的新興農村旅游模式以及她這樣的小店在馬郢的成長經歷。


圖為隊員訪談尺素手做館店長。通訊員 劉思寒 供圖
店長談到,她當年拋棄已有的事業,返璞歸真,選擇來到馬郢村進行非遺手工制品創業確實需要很大的勇氣和決心。但是,心中對于純真田園生活的向往和熱愛還是讓她毅然決然地決定留下,成為一名“新馬郢人”。

圖為店內精美裝飾。通訊員 劉思寒 供圖

圖為馬郢村花田農場一覽。通訊員 劉思寒 供圖
通過這幾日的參觀訪談學習,實踐隊隊員們對于“科技助農,非遺振興”這個概念有了更為深入的理解,確確實實地感受到了新農村建設的典范是怎樣,大學生回鄉創業的前景如何,革命精神的賡續傳承等現實問題。游中學,學中游,知行合一,格物致知,方知其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