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18日,南京財經大學會計學院“延續紅色血脈,汲取前進力量”社會實踐團隊舉行了一次參觀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的活動。這一天,不僅是對歷史的回顧,更是對和平的深刻思考。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位于中國江蘇省南京市建鄴區水西門大街418號,這個位置也是南京大屠殺江東門集體屠殺遺址和遇難者叢葬地。1937年12月13日,日軍侵占南京后,公然違反國際公約,對平民和投降的士兵進行了持續六周的大規模屠殺,強奸和搶劫,導致30萬以上中國同胞遇害。為了紀念在南京大屠殺中遇難的同胞,銘記歷史,警示未來,1983年底,南京市人民政府在得到中國共產黨江蘇省委員會和江蘇省人民政府的批準后,開始籌建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

圖為不同語言書寫遇難者人數 李靜怡攝
以銘記歷史、悼念遇難者、昭示和平為設計主題,該館具有強烈的歷史紀念性和教育意義;分為展覽集會區、遺址悼念區、和平公園區和館藏交流區等四個功能性區域,每個區域都有其獨特的設計和展示內容;內部有大量的藝術作品,包括雕塑、油畫、銅版墻等,這些藝術品都與南京大屠殺的歷史緊密相關,用簡單的藝術表達泣血的歷史。
去紀念館的那天,天色陰沉,飄著細雨,空氣中浸出些許涼意。烏云、細雨、紀念館,這些意向的巧合,仿佛又給這次的參觀,賦予了別樣的意義。團隊成員到達紀念館時,即使在之前已做好心理準備,還是被其莊嚴肅穆的外觀設計所震撼。經過悼念廣場,這里有象征性雕塑和刻有遇難者名字的紀念碑,充斥著沉思和哀悼的氛圍。團隊成員個個都心情沉重,對遇難者產生深深的哀思。

圖為大屠殺后的南京 田思雨攝
進入展廳,看到大量的歷史照片、文物、檔案資料,這里好似一個異度空間:是過去,是1937年臘月的南京;是寂靜,是只有腳步摩擦地面的響聲;是昏暗,是只有點點發光的
名字與照片。人們穿梭在過去與現在之間,悄無聲息地感受著,感受著用再多言語和照片都無法訴說的苦難,壓抑充斥著內心,憤懣不平卻又無力釋放,唯一能做的,只有靜默,靜默地細細地盡可能地記住里面的一切。不知道用什么樣的語言去描述感受,哭不出、提不起、咽不下,如鯁在喉、隱隱作痛,義憤的情緒難以平復......

圖為銘記歷史,珍愛和平 田思雨攝
進入和平公園區,從沉重的歷史走向和平的希望,象征著從悲劇中走向和解與和平。團隊成員終于在這里從悲傷中解脫出來,思考著如何珍惜和維護世界和平。參觀結束時,許多參觀者也會在紀念館的留言簿上寫下自己的感受和對和平的祝愿。
整個參觀過程是一次情感上的過山車,從憤怒、悲傷到反思和希望。感受歷史的重量,同時也更加珍視當下的和平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