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強調要堅持“賡續黨的紅色血脈,弘揚黨的優良傳統”。為了講好黨的故事、講好紅色糧食的故事,加強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把紅色文化基因傳承好,確保紅色江山永不變色;2024年7月17日,南京財經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探尋紅色糧食印記,講好紅色糧食故事”暑期社會實踐團隊在前期進行了充足的線上資料收集與準備之后,來到了天津津南區小站練兵園以及小站稻種植基地進行實地調研。
小站練兵園展館陳列了各種冷兵器、熱兵器、軍隊服裝以及軍需物資。從清朝“八旗”的官服到“新軍”的軍裝,從大刀、弓箭到手槍、大炮等,一件件展品,真實再現了那個風起云涌的時代。小站練兵是中國陸軍邁向近代化的第一步,也是中國軍制史和兵器的進化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彰顯出中華民族的在列強侵略欺凌下奮力前行的不屈性格。
圖為中國小站近代軍史館 高雪瑩攝
同時,軍史館內展陳了當時小站練兵詳細的軍營制以及訓練的內容和規模,可謂井井有條,非常壯觀。實踐過程中,隊員注意到了小站練兵園設有的放映廳,這里放映的紀實片讓中國近代軍事改革序幕的歷史篇章重現在每位游客的眼前;小站練兵,不僅是一次軍事訓練的變革,更是一次思想的覺醒和文化的重塑;在這里,每一次對舊秩序的挑戰都凝結了對中國強軍夢的執著追求。
圖為館內播放的“武工隊巧計焚稻倉”紀錄片 高雪瑩攝
小隊成員在前期查閱大量歷史資料后了解到,津南區小站鎮開發,僅有120年;但種植小站稻的歷史卻可以追溯至北宋。據《明史·汪應蛟傳》記載:明萬歷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天津巡撫汪應蛟利用駐防兵丁,在葛沽、白塘口兩地墾田種稻5000余畝,采用筑堤圍田,利用淡水洗堿,種稻每畝收四五石。一直到清同治十年(公元1859年),防軍提督周盛傳率兵十八營,進駐馬廠(河北省青縣境),修建新城(今塘沽區新城鎮)至馬廠大道,沿途設站,十里一小站,四十里一大站,如今的小站鎮及西小站、東大站村即由此而得名。
小站的建立不僅推進了中國軍事,還興修水利、選育良種;為現在小站稻的優質稻米打下基礎。光緒元年(1875年),周盛傳令淮軍士兵十四營移屯小站一帶開挖馬廠減河,其首端在今靜?h大張屯鄉靳官屯村,與南運河(也叫御河)疏通。同時在河邊修攔潮大堤,預防海潮侵襲。遂在小站一帶墾荒種稻,收成頗豐。“一篙御河桃花汛,十里村爨玉粒香”。南運河水夾帶著漳河從黃土高原卷來的泥沙和氮、磷、鉀等有機肥料,注入了小站的土地,以甜刷咸,化堿成腴,構成了獨特的優質稻生長條件。
西院2號小站稻以原產天津津南小站地區的優質粳米而名揚海內外,其米粒大而飽滿,形狀長而完整,呈橢圓形,晶瑩透亮,均勻一致,富有光澤。在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更是大力支持發展小站稻生產、發展,推廣普及科學技術,使得水稻品種不斷更新迭代;栽培技術逐步改進;稻米品質和產量大大提高;這些進步改善了人民生活,并使小站稻以特二級質粳米出口,換取外匯,支援國家建設。
圖為津南區小站稻核心種植基地實景 高雪瑩攝
在這郁郁蔥蔥的稻田里,最讓人驚喜的莫過于“稻田畫”;水稻繪制的圖案震撼人心,即使站在遠處,“津彩南望,和美鄉村”八個大字也清晰可見。小站稻歷史迂回數百年,從籍籍無名到振興海外、小站稻就像是生長在津沽大地上的一部史詩。
小隊成員在講解員的帶領與解說下了解到:近年來,天津市人民政府深耕“小站稻+”全產業鏈發展;推動小站稻種植協同旅游觀光業發展;探索出了一條觀光農業賦能鄉村振興的道路。目前,已形成了以寧河區寧河鎮楊泗村、西青區王穩莊鎮中化小站稻種植基地為代表的一批小站稻農文旅融合基地;津南區小站稻主題旅游線路也成功入選全國鄉村旅游精品線路。
圖為稻田繪畫與文字實拍 高雪瑩攝
通過此次暑期社會實踐,小隊成員認識到了小站練兵的歷史緣由,看到了新農村在鄉村振興、生態旅游和文旅建設等方面的新變化;深層次理解了其中蘊含的戰略思維和變革精神,也深刻感受到了前人拓荒為田的智慧和不易。這些都將激勵食工學子在今后的調研路上砥礪前行。在后期的社會實踐中,小隊成員將持續把調研成果轉化為實際,把看到的小站故事講給社會群眾聽,為傳承紅色文化基因貢獻青春力量。(通訊員:李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