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塞北的三肇大地,有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肇源。這座城市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幾千年前,而古建筑彩繪,作為肇源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更是承載著這座城市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肇源縣地處黑龍江省西南邊陲,松花江、嫩江、第二松花江三江交匯處,松嫩平原腹地。三江流經縣境長達242.86公里,全縣幅員面積4119.5平方公里,有水面103萬畝、草原134萬畝、耕地222萬畝,水草田三分天下。肇源的文化旅游資源豐富,現有旅游資源62處,其中自然景觀10個、人文景觀11個、民俗風情5個、文化資源28個、田園風光8個。現有各類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單位130處,其中: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1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4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7處、一般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單位84處。既有悠久瑰麗的古代文化遺存,又有俊秀壯美的自然景觀,沿黃金水道分布。從東向西遙相輝映,勾畫出了龍江西南邊陲風格獨特的旅游景觀。
實踐團經由對于肇源古建筑彩繪的研究與宣傳,依托肇源景區本體民俗民族特色魅力,打造新文化旅游熱點,擴延非遺產業發展新態勢,結合現代技術打造獨特文創產品,讓傳統民俗民族文化注入時代浪潮,讓更多的人關注肇源古建筑彩繪,關注非物質文化遺產。
那么接下來,讓我們來一篇飛度肇源景吧!
肇源博物館霧紗繚云勝絨邊,金甍繞頂比風臨。斑斕的色彩、流動的線條、美麗的圖案印刻在古建筑上,成為古建筑上熠熠生輝的美麗景致。歲月的流逝,歷史的滄桑,更加凸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肇源古建筑彩繪的歷史作用和現實意義,并隨著時光的流失而愈顯其彌足珍貴,帶著探訪古建筑彩繪的激動與敬畏之情,參觀肇源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肇源縣博物館。肇源民俗印象專題展,一件件精美而珍貴的民俗展品,令人目不暇接,耳目一新,神秘而絢麗的非遺彩繪,令人心馳神往。
肇源古建筑彩繪作為起源于遼寧彩繪的民間古建筑彩繪藝術傳承至今已有150余年,如今肇源彩繪創作呈良好發展勢頭。新中國成立后,各級黨委、政府重視非遺文化,在黨和國家非遺保護政策的感召下,肇源古建筑彩繪傳承至第四代及第五代傳承人,第四代傳承人鄭連昶更是據其所學對彩繪技法進行一定的改良,多次參與東三省地區廟宇的修繕和維護,為肇源古建筑彩繪的傳承發展做出巨大貢獻。
在博物館,歷史文物并不只是時間的積淀、歲月的陳釀,不只是一個靜止的存在,更傳承著文化血脈,與現在的生活和時代息息相關。在肇源博物館,從古動物化石的震撼中走過,在歷史文物陳列中感受時光的流逝,在抗日戰爭的紛亂時代中感悟偉大的英雄情懷,在肇源民俗印象中體會繽紛的藝術畫卷,在步履之間感受充滿魅力的大美肇源。
二站蓮花湖景區,景區分布有蓮花湖、雙榆寺、敖木臺戰跡地、土城子古城址、范家窩棚遺址、抗聯游擊區、肇源抗聯史實陳列館,色王窩棚戰斗遺址、梅倫古城址、復興村采摘園、文景家庭農場、望海屯古城址、三站灌區、十九位抗日志士殉難地、渡邊政雄被斃地等景點。景區入列全省100個最值得去的地方。
蓮花湖原名蓮花泡,位于肇源縣城以東20公里的二站鎮蓮花泡村以南。她是更新世紀第四紀松花江改道后留下的一個新月湖,總占地面積1,800多畝,水域面積150畝,花區面積105畝。蓮花湖,不僅花美、水美、風光美,而且還流傳著許多美好的傳說。
肇源蓮花湖國家濕地公園西海片區位于肇源城西1公里處,肇新公路北側。有水域面積5061.86畝,林地930畝,是不可多得的城市近郊濕地。為了更好地發揮西海濕地功能,本著保護和開發并重的原則,以建設生態西海、休閑西海、旅游西海、印象西海為方向,著力打造城市近郊生態水韻公園,肇源城市之肺。
西部景區是以衍福寺為中心的大廟旅游區。省級旅游名勝區,入列全省100個最值得去的地方。景區內有衍福寺雙塔和照壁、距今3000多年的白金寶遺址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遼朝末年的出河店戰跡地、遼代他什海古城址、新新湖、榆林公園、站丁登陸點、水師營子、鰉魚圈、十里臺、十三牌祿崗、茂興驛站文化公園等景點。三岔河位于茂興鎮以南松花江嫩江的交匯處,由此此三岔河在兩江匯合處形成一條黑白分明的水線,自古有“南有涇渭、北有栗黑之稱,又叫粟黑奇觀。該景區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渾然一體、遙相輝映,充分展示了肇源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
衍福寺位于黑龍江大慶市西部肇源縣民意鄉大廟村境內,是該縣藏傳佛教圣地。周邊景點有榆林公園,新新湖又名大廟泡。白金寶屯白金寶文化遺址。歷史中衍福寺的雙塔和影壁,坐落于黑龍江省肇源縣民意鄉大廟村西側。南臨滾滾東流的嫩江,相隔僅一箭之地;西靠一碧萬頃風光旖旎的新新湖。在這一江一湖的懷抱里,有突兀隆起的臺地,在臺地上千馀米古榆樹綠蔭的掩襯下,衍福寺雙塔和影壁巍峨聳立。衍福寺雙塔和影壁,堪稱為稀有珍貴的古建筑,是省級重點物文保護單位。衍福寺始建于清初,康熙二十三年擴建,廟名為都布度貴扎爾拉古魯克奇,漢譯為廣福寺,后改譯為衍福寺,俗稱金寺。由三組建筑群組成。主體建筑群居中,最南面是正門影壁,其后依次是雙塔。山門殿、鐘鼓樓、左右側殿,大殿、東西藏經樓,直至后殿。據傳說,寺內最繁盛時有喇嘛三百馀人。每年農歷六月十五日,為本寺經會日,屆時,寺內舉行盛大儀式。跳查瑪舞,熱鬧非凡。可惜的是,在解放后,當地民眾搗毀佛像,將其改做糧庫。后經一場大火,燒毀了全部殿堂。山門前的雙塔和影壁均為青磚砌筑,火不能燃,得以幸免,保留至今。
雙塔生動逼真、集漢、滿、蒙民族風格于一體,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它和西藏的佛塔、呼和浩特延壽寺的漢白玉石塔、北京北海公園的白塔、承德外八廟的琺瑯塔風格相同。雙塔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以象征圣潔的堊臺為基調顯得典雅、端莊、秀麗。
要寫肇源,就不能只寫肇源,你要寫猛犸象的長牙,寫白金寶的陶器,寫阿骨打隆興之地,寫塞北的魚米之鄉。寫廣袤多情的郭爾羅斯草原,寫風光旖旎的衍福寺。寫肇源博物館的熙熙攘攘。要寫童年的喇嘛墻,滔滔不絕的三岔河,熱騰騰的大豆包小餃子和血豆腐羊湯。要寫站上人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的馳驛歲月,寫數不盡的磕頭機矗立在貢米飄香的地方。要寫肇源,就不能只寫肇源,要寫這民俗鶴立,寫那民族交融,寫那十三省的故事,寫那梁棟上的彩墨。今天的肇源,從厚重的歷史鏗鏘而來,向美好的未來澎湃而去。
肇源風景如畫,歷史悠久,蒲草茂密、蘆葦蕩漾、蓮花盛開、百鳥翱翔、魚群泛波、稻谷飄香、水天一色、風光無限。歡迎大家來到肇源,云游三江故夢,寄情繪彩非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