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曰:“忠者,其孝之本與?孝子不登高,不履危,痹亦弗憑;不茍笑,不茍訾,隱不命,臨不指。故不在尤之中也。”
曾子曰:“君子立孝,其忠之用,禮之貴。”
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親,其次不辱,其下能養。”
這些都是曾子留給我們的文化瑰寶。其思想不下于孔老夫子,在這么一位圣人的圣光沐浴下的嘉祥縣,究竟有著怎樣的文化底蘊呢,實踐隊員跟隨當地導游進行了解。


圖為嘉祥縣的曾子像,由通訊員 李之宣 提供。
根據圖中顯示,當地人把曾圣視為嘉祥縣的圣人,可見曾子在當地人心中的形象之高大,在導游帶領隊員們游玩嘉祥后,他們對曾子文化有了一定認識,但要深入了解這文化的內涵,還得去曾子博物館一探究竟。

圖為曾子博物館內的情景,大門前有一臺司母戊鼎,是當今所發現的最重的青銅器,由通訊員 李之宣 提供。
通過導游的深入介紹,實踐隊員們對曾子的了解逐漸加深,他們總結了以下曾子的生平:
師從孔子
曾子生于公元前505年10月12日(周敬王十五年、魯定公五年)。曾參,常隨父學詩書,有“伏案苦讀”之說。公元前492年(魯哀公三年),“躬耕于泰山之下,遇大雨雪旬日不得歸,因思父母,而作梁山之歌。”
公元前490年(魯哀公五年),十六歲的曾參拜孔子為師,他勤奮好學,頗得孔子真傳。
公元前482年(魯哀公十三年),孔子的高才弟子
顏回病故,曾參就成了孔子學說的主要繼承人。
公元前480年(魯哀公十五年),孔子呼而告之,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論語·里仁》)孔子親以《大學》授曾參。
孔子托孤
公元前479年(魯哀公十六年)曾參二十七歲。是年,孔子卒,終年七十三歲。曾參若父喪而無服,守孔子墓。孔子臨終將其孫(
孔鯉之遺孤)子思托付于曾參。
公元前476年(魯哀公十九年)曾參三十歲。三年守墓過后,孔門弟子子夏、子游、子張認為有若面貌很像孔子,要把有若當孔子來事奉,強叫曾參同意。曾參拒絕說:“這樣做不可。老師的德行像長江的水洗過,像秋天的陽光曬過,清凈潔白,無以復加,怎么只求面貌像似呢?”
公元前475年(魯哀公二十年)曾參三十一歲。父病故時,曾參“淚如涌泉,水漿不入口者七日”,以后“每讀喪禮則泣下沾襟”
拒入仕途
公元前468年(魯哀公二十七年),曾參三十八歲。武城大夫聘曾參為賓師,設教于武城。
公元前456年(魯悼公十一年),曾參五十歲。時齊聘以相,楚迎以令尹,晉迎以上卿,曾子皆不應命。
公元前455年(魯悼公十二年),曾參五十一歲。魯悼公十三年(公元前454年)曾參五十二歲。
公元前446年(魯悼公二十一年),曾參六十歲,與子夏、
段干木等設教于西河一帶。
病逝魯國
公元前436年(魯悼公三十一年)曾參七十歲。是年,曾參有病臥床不起,把弟子們叫到跟前說:你們掀開被子,看看我的腳和手,都保全得很好吧!我一生正像《
詩經》上說的:“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小心謹慎,以保其身。從今以后,我知道身體能夠免于毀傷了。小子們,要記住啊!并且他自言自語地說,君子修養之道貴在三條:“動容貌斯遠暴慢矣,正顏色斯近信矣,出辭氣斯遠鄙倍矣。”這三條我能做到嗎?始終不忘修養功夫。
公元前435年(魯悼公三十二年),曾參七十一歲。一天夜里,病危中的曾子,突然想起身下鋪著一領華美的席子,是魯大夫
季孫氏送給他的。他認為,自己一生沒做到大夫,不應鋪大夫的席子,于是就招呼兒子們把席子換下來。沒等換上的席子鋪好,他就去世了,終年七十一歲。
文化是民族的魂,是一個城市的核心命脈所在。作為曾子故里,近年來,山東嘉祥縣不斷推動曾子文化“兩創”與精神文明建設深度融合,結合新時代需求,把嘉祥獨有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和文化價值,以陣地融合推動創造性轉化、以品牌強化推動創新性發展、以文化交流推動國際性傳播,有效提升基層精神文明風貌,增強文化自信,助推各項事業協調發展。

圖為尋文曦光實踐隊的合影留念,由通訊員 李之宣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