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積極響應國家鄉村振興戰略,山東中醫藥大學“鑄魂非遺,振興鄉村”小隊于7月5日在濟南開展“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由于近年來許多非遺文化即將斷絕,為使非遺文化重新走入大眾視野、促進鄉村振興,隊員們在濟南三德范村、蘇家村、石匣村等地進行調查,了解當地非遺發展狀況及農民生活收入情況。
千年古村濟南章丘三德范村是“國家級傳統村落”,位于濟南市章丘區文祖街道中部,山清水秀。村內不同時代的古建筑眾多,古宅院、古門樓、古街巷眾多。其中最讓人注意的便是“芯子”,又稱抬閣、飄色。集服飾、色彩、化妝、裝飾、表演和金屬工藝等技藝于一身,具有造型美、色彩美、裝飾美和工藝美的特點。
章丘芯子,因其主要表演的為三德范村,又稱三德范芯子,村民們稱為“抬桿”。三德范村的芯子有《青蛇白蛇》《哪吒鬧海》《梁祝》《王小趕腳》《三打白骨精》《天女散花》等十幾個,演員和參演者達到1000人。三德范村的芯子展演以村中10條巷道為演出單位,全部是村民自發組織參與活動,提供保障服務。

圖為實踐隊員與三德范村負責人合影
蘇家莊,位于黃河岸邊的濟南市歷城區荷花路街道,村中大多是兩層式建筑。村中傳承著竹馬燈舞、蠟線編織技藝,二者伴隨黃河而生,一直在村中傳承,到現在已經成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每逢春節,蘇家莊都會舉辦竹馬燈舞,演員和參演者全是村中村民。從竹馬燈舞的編織到最后的表演全都是村民自發組織的,并且竹馬燈舞的傳承也是村民自發學習的。

圖為實踐隊員在蘇家莊村“非遺工坊”與村干部合影
對三德范村和蘇家莊的調研中,發現兩村中的村民對本村的非遺文化有很高的認同度,愿意并且希望本村的非遺文化能得到傳承和大力發展,但是由于種種原因,非遺文化并沒有得到普及,只是在本村之中傳播廣泛。
非遺文化呈現出后繼無人的現象,年輕一代大多對非遺文化缺乏了解和認同,同時非遺文化的傳承方式單一,缺乏有效的傳播和傳承手段。通過此次活動,讓我們真正意識到非遺文化現在所面臨的狀況,也讓我們意識到非遺傳承的緊迫。雖然非遺傳承面臨諸多問題,但在全國依然有許多人在努力,努力使非遺文化得到傳承,濟南便是其中之一。希望此次活動能為非遺文化傳承注入力量,使非遺文化能夠百花齊放,一展芳華!

圖為實踐隊此次活動的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