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鉆過葉隙,蟬鳴起伏跌宕,承載著民族文化根脈和歷史記憶的革命老區是此次廣東醫科大學七里香志愿服務隊暑期社會實踐的一項重要追尋,于7月10日抵達廣東省汕尾市海豐縣的兩天后,在7月12日,鳥語困倦的午后,我們路過一棵棵在微風下枝條搖曳的大樹,懷著崇敬之情來到了彭湃先生的故居。
緣起
當我們走進“農民運動大王”彭湃的故居,震撼于眼前的景色,風火山式的外墻,以紅棕色為基底,充滿西式風格的白色建筑矗立在龍津河一旁,這座遭遇焚毀又重回氣派的建筑見證了農民運動和革命斗爭的起起落落。在講解員的帶領下,我們了解了彭湃先生一生的故事。從他1921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開始,命運的齒輪便開始轉動,1924年初他成功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并于同年4月當選廣東區執行委員會委員,而在同年6月,彭湃先生就開辦了第一屆農民運動講習所,他是人民景仰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是中國第一個運用馬克思主義觀點開展農民運動的先驅者。“不久的將來,一定能夠推翻反動的統治,建立全國的蘇維埃政權。”這是彭湃先生1929年因叛徒出賣被關押在上海龍華監獄時說的一句話。歲月的滄桑并沒有將革命黨人在中國歷史上走過的光輝歲月給掩蓋,英雄永垂不朽。
我們每個人都在講解員時而低緩時而激昂的講解語氣中走進了彭湃先生的成長過程,數十件擺放在展覽室里的文物仿佛在向我們傾訴著那段斗志昂然的日子的艱辛,也激勵著我們這代人背負的責任與使命。百年前的那個追風少年歷經萬難,始終忠貞不屈,用自己的生命為中國農民運動、武裝斗爭開辟一條大道;百年后的我們,可以選擇在任何時候意氣風發,都說這盛世如你所愿,但“吾輩當自強”,少年自當扶搖上,攬星銜月逐日光。
新生
在參觀完彭湃先生的故居后,我們繞過一條林蔭小道,來到了彭湃先生的第二處住所——得趣書室。一進門,我們便看到了一尊純白色的彭湃先生母親的雕像,深邃的眼眸透露著堅定的目光,莊嚴又慈藹,這位“革命之母”孕育了一位又一位優秀的子女,我們在講解員的介紹中一遍又一遍的驚嘆,而同時,我們又深感她的不易,席慕容在《母親最尊貴》中曾說道:所有的母親,都是這世間最尊貴的一種種族。我想是這樣的,母性的力量是如此強大和偉大的,她賦予了我們生命的深度和廣度,她柔和似水,堅如寒玉,她以一聲媽媽為枷鎖,向我報以無盡的付出。
歲月厚積成書,日月琢磨為筆。得趣書室的二樓,我們看到,這里布滿了彭湃先生兒子彭士祿先生一生的印跡。從中國第一代核潛艇,到大亞灣核電站,再到秦山二期核電站,彭士祿先生以身許國,隱姓埋名,歷盡磨難,矢志報國,用一生為我國核事業發展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只要祖國需要,我當然愿意!”,被稱為中國核潛艇之父的彭士祿先生,在當國防部副部長陳賡對中央的決定向他做出請求時,他毫不猶豫地回答。
圖為隊員們參觀彭士祿秦山二期核電站模型的場景。通訊員黃子言 供圖
瞬間即是永恒,顯示屏里播放的視頻中彭士祿先生對家國永葆的一腔熱血和在那瞬間脫口而出的回答無一不激勵著我們,中華上下五千年來,歷史的每一個節點都在時代的洪流旁駐下一座燈塔,一個個把握著未來的瞬間都變成一點點星火融合成照亮這個時代的明燈,形成永恒。
綻放
行程的最后,我們來到了故居對面的龍舌埔廣場,正值傍晚的黃昏,本是湛藍的天空沾染了一大片金紅,以一連串青蔥色的大樹相隔,紅磚石雕刻的浮雕將當時彭湃先生燒田契的畫面展現的淋漓盡致。用一處建筑講述一件偉事,用一個時代實現一個飛躍,我懷著無限的敬意站定在這座浮雕前,拿出相機記錄下眼前出現的一切,腦海里浮現的是革命先輩們奮苦斗爭的壯烈場面,飽含情感的吶喊聲仿佛就在身旁,他們一步邁著一步,腳步沉重、緩慢、堅定不移。

圖為隊員們在彭湃先生故居前合影。通訊員 陳瑩 供圖
夏日盛大,天氣明朗,我們在太陽下山之前,結束了這場短暫的懷念儀式。革命先輩們在一次又一次的實踐中用不可能的可能為我們開辟了一條璀璨的大道。他們感召著我要堅定理想,要敢于擔當,跨越時間的長河,氣壯山河的愛國歌仍然蕩漾在祖國的大地上,作為青年一代,我們當心寄華夏,捍衛盛世。(通訊員 修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