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夏七月,武漢輕工大學經濟學院“紅夢揚帆·青春紀行”社會實踐團赴湖北荊州石首開展暑期社會實踐。
聽民聲、察民情、訪民意
為了解當地村民對電子商務的認識、使用狀況和農村電商產品經營情況,7月18日實踐隊四人前往焦山河鄉開展抽樣調查。去往村里的路途中,志愿者觀察到,道路周圍,非常干凈,沒有白色垃圾。一些村民告訴志愿者,這些工作在他們眼中是很重要的,不僅為他們提供了良好的居住環境,還可以給來此旅游的游客留下環境優美的印象。 從村民王鑫口中得知,目前村里交通逐漸方便,新修繕的焦山河大橋讓河兩岸的村民來往更加方便。生活條件也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同時,手機使用也普及了,即使與家人相隔千里也可以面對面交流,緩解彼此的相思之情。但鄉民們使用電商平臺平均購物頻率不是很高,大多是在外打工的年輕子女們給住在村里的父母下單買了物件寄到村里。
挨家挨戶走訪村民,實踐隊隊員感受到了非常熱情和純樸的鄉土民情。每到一家上前打完招呼,村民們總是手里一邊搬出家里的空凳子,一邊說著,”快,快,先進來坐著。”離開時村民們從自家地里摘了送給志愿者的新鮮的果子也十分甘甜。
緊接著實踐隊前往下一家,走在平整寬敞的道路上,隊員們看到一位推著三輪車來賣瓜果的婆婆,并主動上前幫忙,邊推車邊了解到這里農業生產大多屬于“自給自足”型,吃不完的農產品才再拿到集市上賣。
一位放假回鄉的叔叔告訴志愿者,由于現在大部分年輕人都已外出求學和工作,村內中老年人及小孩是總人口的主力軍,老人的主要活動就是看電視和與鄰居的串門聊天,這成了一個發展的局限點。調查最后提到,若有機會,有個平臺供大家學習了解電商,發展農村電商,鄉民們都對此抱有很大的期待值。
圖為實踐隊隊員走訪村民問卷調查。 實踐隊隊員 張金蘭 攝
次日十點多實踐隊在焦山河黨支部群眾服務中心二樓會議室結合昨日問卷調查總結情況 ,以“農村電商激發鄉村振興新活力”為主題,與村主任,書記,黨支部干部開了一次討論會議,為鄉村發展提出自己的建議。
焦山河許多農戶具有種植水稻的經驗,而且利用水稻培養小龍蝦,大大提高了農戶的收入。據調查了解許多農戶非常看好當地電商發展前景,但缺少一個專業的平臺。隨著近幾年數字經濟的發展,當地農產品也得以走出鄉村,銷往外界。 如果能通過打造當地熱點,直播電商賦能農產品,拓寬村民增收渠道,讓農產品出村進城更加便捷、高效,想必當地經濟必會得到更好的發展。
圖為實踐隊隊員在與村干部們討論農村電商。 實踐隊隊員 李志鵬 攝
愛心走訪
7月19日上午九點 實踐隊再次來到焦山河鄉。前期實踐隊準備了些米面、書包等慰問物資,由鄉黨組織工作人員帶領,實踐隊去到當地空巢老人以及留守兒童人家的家里,為他們送去關愛。小隊人員與他們談心、聊家常,了解老人近況;對兒童暑期作業進行輔導,答疑解問。
重走紅色足跡
石首作為革命戰爭時期湘鄂西紅色搖籃之一。7月20日下午 村黨支部干部帶領實踐隊參觀了當地的紅色基地。走過紅街,村落沿街兩側精心布置的重大歷史事件及各類文化墻,村黨支部干部一路上講述了周逸群、賀龍、李立三等老一輩革命先驅先后在這里領導過的革命運動和武裝斗爭。大家拾級而上的過程中了解了石首的一段段紅色歷史。位于焦山河社區北堤街32號,一座清代建筑佇立于此,青磚灰瓦、飛檐翹角、古色古香。推開棕紅色木門,夏日的陽光投射在青磚地面,歷史的滄桑感撲面而來。紅軍軍事政治學校舊址,為磚木結構二層樓房,是研究中國人民解放軍發展史的重要的遺存。在一樓,隊員學習了紅二軍團南征戰役經過要圖;一件件“染著鮮血”的紅色物件震撼心靈,老一輩共產黨人堅定信念、勇敢作戰、不怕流血犧牲的精神深深地觸動著隊員每一個人。
7月21日下午一點實踐隊來到新港口村拜訪曾參加過抗美援朝戰爭的譚雨香老人,老人今年九十二歲高齡了,由于年事已高,交流已很吃力。但聽說小隊隊員想了解抗美援朝戰場上的事,眼睛馬上煥發神采。 譚老先生年輕時入伍參軍,雖沒有扛槍親自上戰場殺敵,但是,他和戰友一道要與惡劣的自然環境斗膽氣斗勇氣。交談過程中,隊員感受到譚雨香老人身上那股精氣神就像他種植于田間,那高大的的“志愿樹”。田間那棵柳樹,是那么的綠,綠的耀眼,綠的透明,不僅外表秀麗,而且還有樸素堅韌的性格。隨手摘下的柳枝,插在哪里,它就在哪里存活,從不挑剔生長的環境。
圖為實踐隊隊員拜訪抗美援朝老兵——譚雨香老人。 實踐隊隊員 張博 攝
解讀石首振興密碼
7月21日中午十一點半實踐隊參觀了新港口村的民俗文化展館。民俗活動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傳承和發展的一種文化形式,具有深厚的歷史和文化底蘊。此外它還是一種文化交流的平臺。為大力挖掘信港口村獨特的民俗文化項目,村莊先后組建了舞龍隊,龍舟隊,曲藝隊,圍鼓隊等,以創建民俗文化村推動美麗鄉村建設。正如劉主任所說:“老一輩流傳下來的東西,大家伙都要好好傳承下去,文化興村!”陳列在館中的展示物件,無論是龍舟模型,亦或是花鼓戲的戲服都讓隊員們感受到了傳統的魅力。隊員們不禁感嘆道:“好想聽村民們穿上戲服唱一曲!”
吃完午飯實踐隊又回到了焦山河鄉。場主黎邦紅帶領隊員參觀了自己的養殖場——邦紅蛋雞養殖合作社。經參觀,隊員看到蛋場已基本規模化,自動化生產。“采用全自動飼喂系統機械化飼料加工系統,日產蛋量兩萬多枚。”黎場主講解道,養殖社前期投入成本較高,但好在現在已經慢慢開始回利了。不僅如此,在邦紅蛋雞養殖合作社的帶領下,帶動當地貧困戶7戶,每戶每年可增收1.5萬元左右,使得他們順利實現脫貧夢想。
結語
“艱辛知人生,實踐長才干”為期三天的實踐調研,“紅夢揚帆·青春紀行”發展成就觀察團深入荊楚大地田間地頭,看到了荊州和美鄉村的新發展、新風貌、新活力,解讀了鄉村振興的“荊州密碼”。以發展的角度看問題,拓寬鄉村振興共富路,繪就荊楚新畫卷。
圖為實踐隊隊員在黨員群眾服務中心大合照。 實踐隊隊員 張悅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