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積極響應"三下鄉"實踐活動的號召,引領學生將課堂學習與鄉村實踐緊密結合,發揚實干、匠心、志愿精神。7月19日,重慶人文科技學院“扎根稻田旅,尋覓非遺行”實踐團前往重慶市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花田鄉何家巖村開展了“尋覓非遺行”行動。
尋竹編技藝,品匠心獨運。
竹編,是一門古老的編織手法,竹編藝術的美,不僅在于它的精美絕倫,更在于它所蘊含的文化和精神內涵。不急不躁,細工慢活,片竹成絲,編竹成器。一棵竹子,經過去青皮、剖片、日曬、劃篾絲、染色等工序后,再通過編、絞、瑣、插、拉、穿、扣等工藝技法,編制出造型悠美,工藝精湛,豐富多彩的竹編工藝品、日用品等。本次“尋覓非遺行”活動中,我們在竹屋內看到了許許多多匠心獨運的竹編工藝品,并為之贊嘆。這一技藝能夠傳承至今,得益于對傳統工藝的保護和對手藝人的傳承。非遺竹編不僅繼承了民間智慧和技巧,還體現了中國文化和生活方式的獨特魅力。
(圖為實踐團成員欣賞竹編藝術成品)譚婉婷 攝
(圖為實踐團成員在竹編工藝屋前合影留念)譚婉婷 攝
覓苗繡技藝,助匠心傳承。
苗繡是指苗族民間傳承的刺繡技藝,是苗族歷史文化中的載體,是苗族婦女勤勞智慧的結晶。苗族刺繡針法很多,有平繡、辮繡、結繡、纏繡、縐繡、貼花、抽花、打子、堆花等十來種。圖案有視為吉祥的麒麟、龍、鳳和常見的蟲、魚、花卉、挑子、石榴等,這些圖案被鑲嵌在服裝的衣領、衣襟、衣袖、帕邊、裙腳、護船邊等部位,亦可用它來縫制挎包、錢包等。本次”尋覓非遺行”的活動中,我們傾聽非遺故事、學習苗繡技藝、體驗苗繡制作、穿戴苗繡服飾、感悟非遺文化!
(圖為實踐團成員在繡娘指導下學習苗繡)譚婉婷 攝
(圖為實踐團成員在苗繡工藝屋前留念合影)
匠心傳承,皆為你我重任。所有經過歷史齒輪旋轉沉淀的手藝、精美的工藝品,都是由傳統到藝術的形式匯聚而成。這種極致的薈萃便是匠心的發展,有心才有匠,心之所向,匠以之成。身為新時代的青年,我們責無旁貸地肩負著傳承匠心的使命。讓我們共同傳承文化、保護文化、發揚文化,為非遺傳承增添色彩,為祖國發展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