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千萬”行動澄江篇|廣財學子“紅綠遺”融合促振興
一村一品,一鎮一業。
黨的十八大以來,韶關市始興縣澄江鎮依托本地資源稟賦優勢,步伐鏗鏘地向鄉村振興邁進。
地處粵贛兩省交界,澄江有“紅”有“綠”還有“遺”——“紅”是深厚的紅色文化,“綠”是豐富的生態資源,“遺”是三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但是,基礎設施不完善、勞動力流失等問題制約著澄江進一步發展。
廣財學子積極響應團省委號召,助力“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與澄江鎮以“線上+線下”方式結對共建,創造性提出“紅綠遺”融合發展新模式,助力鄉村振興。2023年7月17日至21日,廣東財經大學“文旅興業”實踐團(紅綠星河隊)前往澄江開展線下實踐。實踐開始前,澄江鎮政府召開廣東青年大學生“百千萬工程”突擊隊行動座談會,與團隊共同研究制定《黨建引領促振興·“紅綠遺”農文旅融合發展譜新篇實踐方案》,為團隊的實踐引路護航。依照實踐方案,團隊深入澄江七村一社(方洞村、澄江村、善亨村、鐵寨村、潭坑村、暖田村、四村村、澄江社區),探究當地現存問題與發展思路,為打造有機澄江、文旅澄江注入青春力量。
以紅色鑄魂,擦亮文旅發展底色。
澄江紅色底蘊深厚,東江縱隊粵北指揮部、粵贛湘區人民解放軍總隊第五支隊曾在此駐扎,五巴其反擊戰曾在此打響......團隊瞻仰紅色舊址、重溫紅色歷史,深刻領悟東江縱隊“英勇無畏、血戰到底”的偉大精神,堅定了弘揚先烈文化的決心,精心設計紅色研學路線,乘借紅色旅游的發展勢頭,講好澄江故事,賡續紅色血脈,提高澄江文化知名度與影響力,擦亮文旅發展底色。
以綠色振興,打造有機發展引擎。
靈秀之鎮,山水澄江,既有“小武當山”之稱的南石巖,又有始興古十二景之一的“躍溪春漲”,還有水溫超過80度的暖水溫泉。同時,這里是培育有機農產品的優良沃土,鐵寨村的百香果“臺農一號”,糖分可達18.8度,遠超行業3-4度的甜度標準;方洞村種植的蛋白草,蛋白含量高達36%;善亨村培育有機橘子,保有量達1000多......團隊深入探訪綠色產業基地,了解產業發展困境,提出以推進“一村一品”為抓手、打造澄江產業品牌的建議,積極建設大灣區“菜籃子”“果盤子”。
以非遺添彩,傳揚文化舞活產業。
澄江非遺文化淳厚,以“抹鍋灰”代表祝福的婚嫁文化、保留了九道傳統工序的黃酒釀造技藝和融集武術、舞蹈、雜技于一體的青草獅均為澄江風俗傳承的代表。
團隊沉浸式體驗澄江非遺,與非遺傳承人深入交流,走訪黃酒產業,在酒香中領略到澄江非遺的醇厚與悠長,拍攝宣傳視頻,為完善非遺保護與發展機制獻策,提出將非遺產品作為文旅亮點進行推廣,融入旅游路線,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和推進全域旅游,打造澄江特色文化品牌。
“紅綠遺”融合,建設大美澄江將澄江豐富的紅色、綠色、非遺資源結合起來,以綠色生態優勢為地基,以紅色資源、非遺文化為支柱,向上蓋房,向下挖路,堅持“紅色旅游+非遺傳揚+綠色產業”,通過特色文化吸引游客與投資者,帶動地區經濟發展,打造澄江“紅綠遺”農文旅融合發展品牌,建設大美澄江。
為進一步提高澄江文化知名度、培養鄉村振興接班人,團隊組織澄江鎮中小學生和廣州市第五中學學生開展“紅綠遺融合進校園”宣講活動;與始興縣婦聯、澄江鎮政府聯合開展東江縱隊紅色故事宣講會,傳承紅色基因;與澄江司法所開展交流座談會,利用專業知識為基層社會治理出謀劃策;積極參與“綠美澄江衛生環境”志愿服務活動,以實際行動投身美麗澄江建設中。
“到邊疆去,到農村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
紅綠星河隊積極響應國家號召,投身鄉村振興事業,挖掘紅色資源、激活綠色產業、傳承非遺文化,創造性提出“紅綠遺”融合發展新模式,共譜文旅促發展的未來宏圖,積極為鄉村振興貢獻廣財力量、青春力量。
作者:紅綠星河隊 來源:紅綠星河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