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陜西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小火樂”回遷社區兒童調研隊先后來到陜西省西安市鳳林社區、崔家營社區、溫國堡社區、茅坡社區以及岔道口社區,開展了為期一周的暑期實踐活動,通過發放問卷、實地調查、現場采訪等途徑深入了解回遷社區兒童生活狀態。
團隊成員到達社區后,以社區居委會為切口,與社區工作者進行了面對面的訪談。在訪談過程中,團隊了解到該社區的兒童大多是由于父母工作的變化而搬遷到來的,這些兒童相對于其他社區兒童而言似乎更加內向,不太愿意說話。“有一次一個老人家牽著她的孫子過來填寫表格,我們問了那個小男孩好幾個問題,比如小朋友你叫什么名字啊,你今年多大了啊,小男孩都沒有理我們,基本都是他奶奶幫忙答的。”在鳳林社區調研時,一位居委會工作人員在訪談中提到。
圖為 實踐隊員采訪鳳林社區家長。通訊員謝翹蔓供圖 隨著采訪的深入進行,團隊成員對于社區的基本情況以及社區兒童的社區生活情況有了大致的了解。根據社區工作人員提供的信息,團隊最終決定以社區內公共活動場地為調研區域,對于在區域內活動的兒童及其家長進行進一步調研。
團隊成員圍繞家長的教育方式、對于社區兒童服務的看法與建議、親子關系等方面,對回遷社區兒童的家長進行了采訪。多數家長反映,社區在兒童服務的供給方面存在范圍較窄、質量較低的問題,對于社區兒童的關注度不高,兒童成長教育更多集中在家庭與學校中進行。“咱基本上沒看見過社區專門開展啥兒童活動,咱也沒參與過。”在茅坡社區調研時,一位家長在采訪中提到。
團隊綜合考慮回遷社區兒童的身心發展特點,通過發放小玩具小零食的方式激勵兒童參與調研,并以口語化、通俗化的語言幫助兒童理解問卷內容,能夠反饋出自我的真實情況與感受。例如在詢問到一位小男孩關于他是否有自己的學習方法時,團隊成員告訴小男孩“學習方法就是咱們在看書、做作業、上課等等學習的時候會經常做的一些事情呀,比如看一本的書的時候拿上鉛筆劃線做記號。”通過團隊成員對于問卷進一步的闡釋,大部分受訪兒童都能夠根據問卷問題在交流中說出自己的真實情況,讓團隊成員能夠直面這群特殊的兒童,有了更加清晰、準確的認識。
圖為 實踐隊員采訪岔道口社區兒童。通訊員楊軻供圖 7天,5個社區,實地調研20位回遷社區工作者、48位回遷社區兒童家長、61位回遷社區兒童,回收問卷共計107份。團隊成員根據社區特點與兒童發展實際,綜合運用學科知識對問卷數據進行了分析與整理。根據整理后的數據,社區兒童服務建設中存在一定的供需矛盾,即回遷社區兒童成長發展需要與回遷社區兒童發展服務供給不足的矛盾,而在回遷社區兒童發展服務供給端專業人才的缺乏是目前最大的問題。
團隊成員在調研結果的基礎上,擬定以社區為平臺,將高校資源引入社區,使高等教育的專業人才進入回遷社區兒童服務領域,激活社區兒童服務內生動力,推動回遷社區兒童發展服務提質增效,賦能社區治理的“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