纏花作為一種傳統手藝,明代至今已有六百年歷史,現存于民間的藏品少之甚少;纏花的藝術形式表現凝聚了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審美情趣,纏花早時多用于地域性婚嫁儀式,隨著婚嫁習俗的不斷變化,纏花也逐漸在歷史長流中沒落,而隨著國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生活也需要更大的豐富。為了讓更多人認識纏花,欣賞纏花的藝術價值,推動纏花手藝的繼承,我們將將纏花融入日常穿搭當中,讓纏花藝術成為點綴生活的一部分,借此來豐富國民對纏花藝術的理解。在宣傳方面,現當今國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時也在挖掘優秀中國文化遺產,而纏花作為其中之一具有較高的審美價值和藝術價值,將纏花藝術現代化,大眾化,將使得更多人了解并熱愛此藝術形式。
為探尋纏花藝術現代化發展方向與設計形式,同時因常州當地文化底蘊深厚,非物質文化遺產眾多且具有較長發展歷史和較深發展進程,在團隊每位成員簽署了安全責任書并購入為期二十天的短期人生意外保險后,團隊于七月二日正式開始本次暑期實踐活動。

活動開始之后,團隊成員陸續前往常州青果巷進行歷史文化調查和傳統文化相關產品的市場行情調研。在征得店主同意后,團隊成員進行了討論和研究,從產品創新性和商業價值方面進行研究總結,走訪青果巷當地絲織品服飾、漢服服裝、梳篦文化、手工發簪等商鋪,了解商品售出數量和價格,分析定價高低與產品本身關聯;同時也研究產品設計紋路;詢問路人所普遍喜愛的設計形式和方法。同時在青果巷戶外,團隊成員對古建筑進行寫生和拍照記錄、對古建筑紋理進行復刻以增加設計靈感,增加傳統中式審美認知以完善有助于設計和現代化繼承纏花文化的設計體系。團隊成員也對青果巷游客進行采訪和問卷調查。


經過幾天的走訪與調研后,團隊成員通過各大網絡平臺投放問卷,對大家的結果進行分類總結,總結得出大家喜歡的纏花藝術表現形式,并對此進行后續設計創作。實踐后期,團隊成員整合收集的資料文件,對纏花文化發表自己的見解,同時進行纏花設計概念和銷售方面的小組討論,在討論過程中,成員們認真學習了纏花的制作方式技巧,又了解了各大網站的纏花傳承工作室和知名的纏花傳承人。團隊成員也在不斷的嘗試努力和指導下設計出第一批纏花產品。我們將非遺纏花藝術進行創新和加工,使得纏花藝術為更多人所熟知,更加具有現代化,大眾化特色,成為一種裝飾形式融入日常生活中,被大眾所熟知。在對纏花藝術不斷的深入了解之下,我們相信,我們的經驗會越來越豐富,對于纏花藝術的發展方式和設計思路也會越來越得心應手。

此后我們準備以纏花藝術為內容進行創意劇本創作、宣傳片拍攝和后期剪輯長短視頻不一——適用于不同視頻平臺,并進行公眾號制作和宣傳。同時線下我們將準備展覽活動展示初期產品設計內容和對纏花內容進行宣傳和解讀,進行漢服走秀活動展示纏花在古代服飾中的應用和效果,以達到以纏花內容吸引大眾,宣傳纏花藝術的作用。
在本次實踐過程中,團隊成員通過調研不同傳統文化現代化方式與進展以及眾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信息化時代的產品及運用前景,更加明確了我們對纏花文化的設計思路及產品運營方式,在我們的努力下,纏花文化會如色彩絢爛的鮮花般躍入大眾的視野,以鮮活的生命重新回到大眾的舞臺,讓纏花文化更加日;、潮流化,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展露新的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