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首都師范大學美術學院“藝星向黨”社會實踐團成員們前往北京市東城區的中法大學舊址、北大紅樓、《新青年》編輯部舊址(陳獨秀故居)等地,重走五四光榮之路,重溫紅色文物,體驗歷史之偉績,傳承五四愛國精神。
在中法大學舊址,實踐團成員深入了解了這座歷史建筑的背后故事,感受到了五四運動的浩然正氣和激情澎湃。隨后,實踐團成員參觀了北大紅樓,這里曾是新文化運動的發源地,孕育出了以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為主要內容的五四精神,一批中國先進的專家學者和知識青年以北大紅樓為根據地,傳播馬克思主義、成立北京的共產黨早期組織,探索出了一條救國救民之路。站在這里,可以看到陳獨秀、李大釗等革命先驅曾在紅樓工作時的環境,看到數百家報刊雜志爭相發表隨筆與思考和刻在紅墻上的鏗鏘誓言。參觀過程中,實踐團成員認真學習了中國近代史,感受著那個年代新舊思想的碰撞與融合,沉浸在紅色精神的海洋里,觸摸著紅色脈搏。最后,實踐團成員來到了陳獨秀故居《新青年》編輯部舊址,參觀了新青年編輯部及其中的諸多期刊,仿佛穿越回了那個進步開放,思想初開的時代。實踐團成員深入了解了《新青年》雜志在當時的重要地位,以及它對于中國現代文化發展的深遠影響,并了解到陳獨秀先生作為五四運動的重要領導人的貢獻和影響。

圖為藝星向黨實踐團在中法大學舊址認真閱讀偉人思想選集。

圖為實踐團成員為大家講解巴黎人民公社運動,感悟人民公社運動和馬克思主義思想傳播的意義。

圖為實踐團成員正在聆聽國際歌的旋律。
五四路很短,在歷史書上只有短短的幾頁;五四路很長,裹挾了近百年的頌歌和嘆息,激蕩向前。今天我們站在歷史的節點上,重走五四路,我們不會忘記無數革命先烈如何用鮮血奏響了新文化運動的凱歌,為苦難的中國人民帶來了希望,我們當從中汲取前行的力量,在新時代的征程上踔厲奮發,揚長青春之底色。生逢盛世,當無愧于盛世。實踐團成員們表示,作為新時代的青年,當賡續五四精神,厚植青年擔當。以先輩們為榜樣,在時代變化中努力拼搏,以嶄新的姿態、切實的行動為國家的建設添磚加瓦,燃青春之光,奮時代之潮!

圖為實踐團成員在北大紅樓紀念館前的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