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20日,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外國語學院同心圓志愿者協會“尋共存之道,沃自然之木”暑期社會實踐團隊在鹽城市博物館開啟了暑期社會實踐的第一站。在此期間,團隊成員通過參觀鹽城市博物館、鹽城市鹽瀆濕地公園等景點,從多個維度了解到鹽城的歷史文化。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當今社會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正處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關鍵時期,改革發展穩定任務艱巨繁重,人民群眾在環境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需要踐行保護生態文明的初心與使命。
6月26日14時,我們重點參觀了鹽城博物館中的“海之韻”展廳。該展廳分為“滄海桑田”“濕地之都”“森林之域”“百河之城”四個單元,無一不生動描繪出鹽城生態文明建設的宏偉藍圖。遼闊無垠的黃海灘涂濕地、星羅棋布的河湖景觀、自由棲息的珍稀物種、郁郁蔥蔥的林木,共同塑造出人杰地靈的生態鹽城,生命與自然在此循環往復。

通過參觀展廳與講解員的詳細解說,我們了解到鹽城濕地擁有世界上面積最大的連片泥沙灘涂,是亞洲最大、最重要的潮間帶濕地所在地。此外,在20世紀90年代,鹽城市建成了國家級麋鹿和丹頂鶴自然保護區,是23種國際鳥內遷徙的重要驛站和丹頂鶴的越冬地,還是黑嘴鷗、勺嘴鷸的棲息地,其中29種為瀕危物種。隨著鹽城濕地申遺成功,我們也應對濕地生態保護予以重視,使這片灘涂廣袤、依海傍陸的風水寶地發揮其生態和經濟價值。
從展廳內的仿濕地景觀來看,我們不難發現濕地內含有豐富的動植物資源,為珍禽提供了優越舒適的生存環境。鳥類、魚類等動物的理想棲息地正在于沿海獨特的灘涂濕地、淡水、半咸水及海洋水域等生態系統。人們眾所周知的蘆葦、堿蓬等植物不僅是最具特色的自然景觀,也是鳥類筑巢安家、攬食繁衍的優良場所,更是眾多野生動植物尤其是珍稀水禽的棲息、繁育、遷徙、越冬聚集之地。
鹽城,謂之一個讓人敞開心扉的地方,自然離不開政府部門的統籌規劃。鹽城市用三年時間建成環城高速圈生態廊道,使得生活在這里的人們能夠呼吸到新鮮空氣,大大增強了居民們的幸福感與滿足感。有“百河之城”著稱的鹽城順應黨中央領導,遵循人水和諧觀念,發展有利于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經濟社會和諧發展、生態系統良性循環的水生態文明等先進生態理念。上善若水任方圓,鹽城已基本建成了人水相親、人水和諧的生態華章。
當日16時許,我們來到了鹽城市鹽瀆濕地公園,一個承載鹽城歷史的濕地公園。園內綠化面積405畝,并建設了石門踩浪、噴泉劇場等30多個景點,各式優美的林木、草坪、湖泊深得民心,是鹽城人民家喻戶曉的公園之一,體現了“綠底水魂”、人與自然的有機融合。
園內設有健身跑道,許多市民來此鍛煉身體、強健體魄,或是散步,或是跑步,置身于巨大的森林氧吧之中,我相信“讓人敞開心扉”的鹽城宣傳語并不是空口無憑。作為一個大型的水文化主題公園,鹽瀆公園內部更是建造了43座之多造型各異、別具一格的橋梁,其中有35座交通橋和8座游樂橋,稱之為橋梁博覽園也不為過。
除橋梁之外,公園內還設有石門踩浪、平湖泛舟、鶴舞琴音等30余個景點和設施,最大化地滿足了市民健身、娛樂、休閑的多元化需求,不失為居民們茶余飯后的消遣之地。


如上圖所示的游樂設施引得許多青少年爭先游玩,特別是五環標志的設施存在于很多鹽城人的童年回憶里。
鹽瀆公園最大的亮點在于其中西合璧的各式園中園景點和植物園,在湖泊四周、湖心島分布著海棠園、密林氧吧、范堤煙柳等生態景觀,真正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成為了鹽城市重要的生態屏障和“城市綠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