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22日下午3點,蘇州市相城區分隊在太平老街集合,開啟了分隊的第三次征程。走進老街之前,幾座高高的尖頂建筑物吸引了實踐隊員們的注意,隊員順道一探究竟。據了解,這幾座像蒙古包一樣別具特色的磚房便是荻溪糧倉,即民國時期的裕元米廠舊址,也是六七十年代備戰備荒的重要糧倉。雨稀稀落落的下著,實踐隊員們走在獨具江南特色的鄉間小路上,青磚綠瓦,真可謂是煙雨江南。首先映入實踐隊員們眼簾的是中共蘇州縣工作委員會舊址,這里是抗戰初蘇州地區第一個縣級黨組織。但剛踏入其中,卻發現是一間茶館,據隨行的陳志峰老師了解,當時的中共黨員為不被日軍發現,且能有效傳達信息,正是通過這些店鋪來秘密接頭。
實踐隊員們跟隨陳老師的腳步,走進了“星火燃起”館內,在這里充分還原了抗戰時期翁迪民同志的書桌,書桌分別陳列著《我在東路的一段經歷:翁迪民回憶錄》《吳縣烈士傳》等書籍;毛澤東《關于新四軍進行游擊戰的指示》等資料復印件;江南特委在此編輯、刻印、發行的綜合性刊物《江南》、蘇州吳縣各界“抗日聯合會”刊印的《農民》小報等,并展示了各地收集的關于“江抗”歷史的老照片。實踐隊員們仔細地閱讀墻上的資料,那一張張紅色地圖、一幅幅抗戰時間線表,都是蘇州人民打擊日寇,捍衛國家主權尊嚴的見證,仿佛帶領他們回到了那戰火紛飛的年代,亂世下的英勇事跡,無比使之駐足,使之動容。
陽光穿過金黃的古銀杏樹葉灑落在石板路上,在這滿載紅色遺跡的石板路兩旁,一邊是一座座明清古建民宅,臨河而立、枕水而居,另一邊是數條蜿蜒的水道,在粉墻黛瓦間,日夜流淌不息。記載太平老街歷史記憶的荻溪文史館,安靜地矗立在一幅略顯破舊、文字模糊的太平老街介紹板之后。
走進荻溪文史館,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太平鎮舊時的模型,模型上水鄉太平一目了然,生動還原了當時太平地區的風貌,文史館詳細介紹了太平鎮在抗日戰爭時期新四軍作戰在陽澄湖地區可歌可泣的光輝歷史,也收藏著許多有關太平歷史文化的藏品,其中有王氏族譜,歷年來出土的陶罐及瓷器,還有太平鎮的水鄉服飾,農具等其它具有當地特色的生活用具。實踐隊員們跟隨老師來到了二樓,看到了許多從未見過的物品,如駱駝擔、飯筲箕等。一旁的當地人介紹道:“飯筲箕是農忙時,農民把做的飯放在里邊,帶到田邊,為了省時間餓了就在田邊吃飯,飯經常是餿的,吃了繼續干農活。”實踐隊員們聽完介紹,眼前仿佛出現了一幅當時農民干農活的場景,也激發了隊員們對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的熱情。
最后,實踐隊員們一起走入王皋故居,首先看到的是王皋像,王皋像莊嚴肅穆,讓人肅然起敬。查閱資料了解到,王皋為南宋太尉、柱國太傅,位列三公,是抗金名將。王氏注重家譜修訂,注重對后人的教育,每一代都嚴格履行“燕翼貽謀”的責任,才得以讓“三槐世澤”源遠流長。王氏家風、家規家訓也對當代黨風廉政、家風教育、品格塑造具有深遠的教育意義。在館內實踐隊員們感受到了歷史的厚重感以及正直淳樸的家風家訓和赤誠的愛國情懷,激發了隊員們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興趣。
習近平總書記曾這樣展望:“用好紅色資源 ,賡續紅色血脈 ,努力創造無愧于歷史和人民的新業績。”“蘇州非主城區紅色資源調研”實踐團隊通過發掘更好的紅色資源去更好地傳承紅色文化,成員們深入各級鄉鎮,在老街小巷中探尋紅色遺址,感受紅色文化,學習紅色精神。在此次紅色調研中,隊員們深深受到了紅色文化的熏陶,也更加明確了青年學生的愛國情懷與時代責任。在未來,實踐團隊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用好紅色資源,傳承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