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更好地了解蘇州人民英勇抗戰的歷史,蘇州相城團隊于清早出發,選擇了相城區烈士紀念館作為團隊社會實踐活動的第一站。相城區烈士紀念館是一方具有光明革命傳統的熱土,歲月的留痕記憶著大革命運動的洪流、抗日戰爭的烽火、解放戰爭的硝煙、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成就。
清早的紀念館,挺拔的松柏豎立在道路兩側,清新的空氣中彌漫著莊嚴肅穆。在紀念館前,一座刻著人民子弟兵揮舞著武器向前沖的雕像映入眼簾,這便是“民魂”的真實寫照。
剛入館內,實踐隊員首先看到的是軍民抗日戰爭中具有代表的立體群雕,給人莊重、神圣之感,仿佛看到了抗日根據地里涌現出的無數英雄兒女。接著,實踐隊員進一步參觀了紀念館,大量的圖片、文字讓他們體會到了英雄們的壯烈和豪邁氣概,許多展品向他們展示了當時中國軍隊的裝備,雖然裝備落后,但是絲毫不影響中國軍隊打敗敵人的決心,還有那些刻在烈士榜上的名字及事跡,那不僅是革命先烈的一生,英雄的一生,更是光輝的一生。
令實踐隊員印象最為深刻的是俞阿甲烈士,他是相城區北橋街道人,1939年5月成為地下交通聯絡員,主要任務是與時任“江抗”獨立四支隊政治部副主任洛斐聯系。他前后被捕四次,面對老虎凳、扳箏吊、灌辣椒水等酷刑,他咬緊牙關,只字不吐;就算牽連到身懷六甲的妻子受到敵人數次酷刑拷打,他也始終沒有吐露一句黨的機密。每一次的挫折都愈發使他的革命信念更加堅定,愈發使他對革命工作更加熱情。1946年8月犧牲于敵獄中,時年40歲。俞阿甲烈士的“獨有英雄驅虎豹,更無豪杰怕熊罷”的斗爭英雄深深觸動了他們。
在歷盡艱辛曲折的奮斗過程中,相城的無數革命先烈為了中華民族的解放和復興,舍生忘死,前赴后繼,義無反顧地灑盡了自己的最后一滴熱血,譜寫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歷史壯歌。
參觀完烈士紀念館,實踐隊員沒有停下探訪的步伐,前往了位于蘇州太平街道的荻溪文史館。文史館里詳細介紹了太平鎮在抗日戰爭時期新四軍作戰在陽澄湖地區可歌可泣的光輝歷史,是一座融合了傳統江南風格與當時年代特色的老建筑。
實踐隊員走進荻溪文史館,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架木質屏風,居中畫有一幅太平古鎮風情圖。通過圖片可以推斷,太平小鎮曾是一方繁華集鎮。屏風下方的太平小鎮局部模型,細節的處理則讓人更為直觀、立體地了解太平老街昔日的繁華景況,令人為之贊嘆。
實踐隊員來到二樓,看到了許多與太平歷史有關的文化藏物,直觀清晰地展示了太平的建置區劃沿革、歷史人物傳略、古代詩文選錄、文物古跡遺存、非物質遺產傳承和太平抗日風云等。
通過本次社會實踐,實踐隊員不僅對歷史事件有了更深入的認識,更深刻地理解了民族精神的偉大,對人的思考喚醒,對他們的生命增添了更多的意義和價值,也意識到了歷史的重要性,感悟到了應該認真對待歷史,珍惜當下,為未來繼續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