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大學子“三下鄉”——童心筑夢共相伴,“新”心相連護成長
為鼓勵東大學子聚焦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的目標,引導和幫助青年學生上好與現實相結合的“大思政課”,在社會課堂中受教育、長才干、作貢獻,近日,東南大學與新童行志愿服務團赴東南大學社區開展了為期一周的志愿服務活動。在活動中,隊員們為孩子們送上傳統文化、科學普及、紅色故事、手工實踐等“文化大餐”,提供一個“有營養”的暑期生活。隊員們將實踐與節日文化相結合,讓傳統習俗走進現代生活。通過手繪紙鳶、臉譜和植物敲拓染,孩子們在體驗非遺中培養了民族自豪感。此外,隊員們挖掘東南大學的紅色文化資源,結合制作紅船模型、參觀團二大召開舊址梅庵,向孩子們講述紅色故事、傳承紅色精神。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青少年的養成教育具有非常關鍵的影響,其對學生有道德啟蒙的影響,能夠滲透愛國主義教育,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確保學生的人文素養得到強化,能夠確保青少年形成正確的審美觀念,能夠強化學生的道德意識,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要大力宣傳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培養學生愛國主義的情感,增強民族自豪感。志愿團以端午節為背景,豐富了小朋友們對于節日以及傳統文化的知識,并且在制作以及放飛紙鳶的過程中,一同感受了傳統文化的魅力。
信息技術是21世紀高新技術的代表,隨著當前高新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未來對于技術型人才的儲備將是各個國家搶占創新技術高地的重要保證,因此在適齡階段對小朋友進行信息科技的普及,有助于探索求知精神和創新意識的培養。志愿團選取當下最熱的ChatGPT作為本次信息科技小課堂的主題,以日常生活為切入點向小朋友們詳細介紹了ChatGPT的含義、發展歷程和社會應用及影響,讓枯燥的知識變得生動有趣,激發孩子們對科學的興趣。此外志愿團不僅聚焦當代前沿科技,更注重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小朋友們在團隊成員的指導下,重塑傳統記憶,借鑒傳統臉譜構色,發揮他們獨特的想象力,創造出了他們心中的最美臉譜,展示了00后對臉譜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在本次系列活動中,志愿團成員結合自身專業,為小朋友們講解了幾個生活中常用的英文俚語,幫助小朋友們直接感受地道的英語文化,理解外國友人的思維方式,拓展小朋友們的國際視野。此外,團隊成員還為小朋友們介紹了中國非遺——植物敲拓染的相關知識,指導他們完成了拓染作品,通過實踐讓小朋友們懂得進行非遺保護和傳承的重要性,實現了宣傳和保護優秀傳統文化之“落地”。
紅色精神傳承具有十分重要的時代價值與意義。作為本次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志愿團從介紹中共一大召開的歷史和紅船的由來為起點,指導小朋友們親自動手完成了紅船模型的制作,并充分利用東南大學校內紅色資源,帶領小朋友們走進校園,參觀梅庵等紅色圣地,為傳承紅色精神奉獻了青春力量。
“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是個系統工程,需要各方協同發力、精準施策、久久為功,需要廣大城鄉居民積極參與、主動作為。”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引領下,垃圾分類是提升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舉措之一。垃圾分類看似小事情,實則大文明,既事關群眾日常生活環境改善,也事關國家綠色低碳發展大局。志愿團聯合東南大學省級社會實踐——“無廢城市與低碳生活”生態實踐團隊,為社區的小朋友以及工作人員普及垃圾分類知識,制作廢物利用手工,走進東大校園參觀廚余垃圾堆肥箱,并在社區分發堆肥產生的有機肥料,運用多種方式宣傳了垃圾分類和“美麗中國”理念。
在東南大學與新童行志愿服務團隊與東南大學社區的共同努力下,本次活動取得圓滿成功。與新童行志愿服務團隊開展的一系列活動,充分貫徹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大學生“三下鄉”的指示,結合團隊成員專業知識,充分利用學院相關資源,真正實現了“培養人才、傳承文化、惠及社會”的目標。作為有四牌樓新生辦以及東南大學社區等平臺為依托的輔導員專項和校級重點團隊,成員們充分結合了自身專業,彰顯了項目的專業性和系統性;作為新時代大學生,更應當走出校園,投身社會,回報社會,承擔屬于自己的那一份責任。(通訊員:李昂)
時間:2023-07-25 作者:李昂 來源:多彩大學生網 關注:
- 走近農業生產基地
- 關于三下鄉活動,我們團隊去了貴州六盤水市的大河堡生態基地參觀
- 07-25
- 進社區進學校,傳播愛鳥之音
- 7月3日至7月5日,曲阜師范大學 “鳥瞰生態,澤披東平”生態保護綜合實踐團來到東平縣林業發展中心凰、泰安市東平縣鳳社區、天坤國際幼
- 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