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學子:在王家壩,向老前輩們學習
2023年是全面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在此背景下,為體會黨的二十大精神,在實踐中感受王家壩精神內涵,安徽農業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響應暑期“三下鄉”活動號召,于2023年7月16日抵達安徽省阜陽市阜南縣王家壩村,探尋王家壩紅色基因的傳承,深化大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勇擔青年的新時代使命。團隊成員于7月17日下午一同前往王家壩保莊圩居民樓,拜訪多次參加泄洪的黨員程慶生先生和退休干部湯本祿先生,并進行采訪和親切交流。
陽光明媚,天晴得像一張藍紙,幾片薄薄的白云,像被陽光曬化了似的,隨風緩緩浮游著。在出發之前,我曾通過網絡收集資料,想要初步了解下王家壩,王家壩在經過十余次的開閘泄洪后,它會變成什么樣的?這里的人們生活得怎么樣?他們對待王家壩開閘泄洪這件事是怎么看待的?這些疑問縈繞在我的心中。
下了火車后,我們一行人坐上大巴和公交車,直奔王家壩村。在路上,我發現王家壩村的路有一個不尋常的特點:每隔幾百米,就會有一個較高的斜坡。它被稱為“保莊圩”,是用來蓄洪的。我只在網上圖片中窺探幾分神情,從未親眼見過。車程很長,距離很遠,但因為是第一次到這里,沿路的風景讓我心中歡喜,便也不覺得無趣煩悶。
我們“三下鄉”的時間,正值淮河流域“七上八下”防汛關鍵時期,今年是否開閘泄洪外界高度關注,而我們卻看到村民們不慌不忙地打理著自家田地的景象。到了程慶生老先生的家里,我把之前的疑問提出,湯本祿先生回答道,現在村民們有兩手準備,不泄洪,村民正常生活;要泄洪,干部們提前帶領村民避洪,種植的莊稼有政府補貼,等到洪水退完后,再讓村民回來住。“像屋內的積水呀,路上水退后剩下的垃圾呀,都是咱們干部同志疏導清理的。”湯老先生補充道。這讓我聯想到,黨和民就是一家人,黨員干部像家里的家長,在危險時刻擋在民眾前面,設施警示牌、轉移群眾、挽救群眾損失等等,成為百姓與洪水間的“銅墻鐵壁”;而人民像是家里堅實的后備軍,為黨員干部提供物質和精神上的保障。黨民同心,齊心協力抗洪救災。
人們常說,在災難面前,體現的是人性,而站出來的是英雄。程慶生老先生講道:“以前防汛,沒有現在這樣的路,都是靠人力,腳下是泥巴糊,一個人帶著頭,其他人跟著。當時就想著,(我們)不能后退,退一步,人家的家就沒有了。”生命是脆弱的,面對殘忍的自然災害,誰能不害怕?但總會有這么一群人站出來,他們目光堅定,行動果斷,毅然奔赴最危險的地方,而他們便是中國共產黨員。我雖不是一名正式黨員,但心中懷有入黨之心,也曾交過入黨申請書,對黨員身上的責任有一定的了解。聽完程老先生的話,讓我對于“黨員”一詞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在程慶生老先生身上,我更加體會到我輩青年的使命感與責任感,是“一方有難,八方支援”“人定勝天”的團結與拼搏;是“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的犧牲奉獻;是用自己專業所學,為鄉村改革振興進言獻策。
程慶生老先生和湯本祿老先生的故事也讓我想起了在疫情期間奮戰在前線的醫護人員們,他們自愿請纓前往病毒肆虐的地區,他們告別親人朋友,走上一條沒有回頭的路,他們用行動回答了什么是共產黨人,用自己的青春詮釋了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作為新時代的新青年,我會以程慶生先生和湯本祿先生等等甘于奉獻的人為榜樣,勇于擔當,在新時代的長征路上做出自己的貢獻!(通訊員 谷子玉)
時間:2023-07-23 作者:谷子玉 來源:安徽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