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15日,西華師范大學文學院“萌芽”暑期社會實踐隊來到四川省南充市閬中市天林鄉五馬村農耕文化博物館參觀學習農耕文化。散落在我國各地的農耕文化遺珍是我國歷經千百年風雨洗禮的歷史文化瑰寶,農耕文化為中華五千年文明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萌芽”暑期實踐隊走進五馬村進行農耕研學,去探尋先祖們尋求生存之道時所用的農具、農業技術發展、農作物選擇和培育等的歷史沿革。
一走進農耕文化博物館,歲月沉淀下來的歷史氣息便撲面而來。整個博物館的建造結構類似于四周閉合而中間采用露天屋頂形式建造的客家土樓,場館正中間以太極陰陽圖為地形構造,一陰一陽分別培育有水稻和地瓜。這正是我們祖先創造的“應時、取宜、守則、和諧”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法則的直接體現,我感嘆于先民們對于上天的敬畏,我想這便是我國傳統農業之所以能夠歷經數千年而長盛不衰的重要原因。先民們敬畏自然,尊重自然,大自然也會給他們以豐厚的糧食回饋。

圖為導游為實踐隊的隊員們講解農耕文化博物館的基本知識。通訊員 劉周悅 攝
場館內按照功能和類別分設有多個展館單元,我們先走入的是陳列農具的場館。中國古代農具和農業是同步生產的,距今已有上萬年的歷史。農具按照農業生產過程來劃分,可以大致分為耕種、中耕、收獲和加工這幾種類別。放眼望去,它們靜靜地倚在墻邊,似是飽經滄桑的老人正在歇息。它們默默無言地勞碌一生,成就了無數勞動人民的豐收,而此刻它們只是安靜地望著我們。雖然現在農業的機械化普及程度已經很高了,但是在有些地區,傳統農具仍然在發揮著作用。同時,我們也不能忘記來時的路,不能忘記傳統農具對于人類文明進步做出的巨大貢獻,要飲水思源。
同樣讓我印象深刻的還有博物館內的手工制品陳列館。陶瓷、竹編、燈籠、剪紙……琳瑯滿目,讓我感嘆于中華民族勞動人民的了不起的匠人精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民族智慧一脈相承,其背后的審美和文化價值源遠流長,世代相傳。

圖為實踐隊隊員在轉動收谷機。通訊員 劉周悅 攝
我們實踐隊參觀學習完陳列館后就去和在館內值守的陳阿姨和繆叔叔進行交流。陳阿姨說:“看到你們來,我們很高興。現在愿意到鄉下來的年輕娃兒不多了。”我不禁想到自己也只是在過年時才會回到老家的鄉村,基本沒有到過田地里。現代社會快速發展,在城市里出生、成長的孩子們都脫離土地太久了,五谷不分、蔬菜不識的現象普遍存在。他們對于種植農作物的過程,從未見過也從未了解過,他們會吟誦“粒粒皆辛苦”,但卻不知為何“粒粒皆辛苦。”事實上,農耕教育對于孩子的健康成長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能為鄉村振興提供人才支撐,同時也能更好地賡續農耕文明。

圖為實踐隊隊員與農耕文化博物館工作人員交談。通訊員 劉周悅 攝
人們在宇宙的恩典和大自然的滋養中不斷繁衍進化,這一切的變化都來自于農耕文明的發展進步。現在,“鄉村振興”這一國家戰略正在舉全國之力進行全面推廣,作為新時代新青年的我們更應該傳承發展好農耕文明,為鄉村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

圖為實踐隊隊員于農耕文化博物館門前的合影。通訊員 劉周悅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