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上婚紗,寄出“日不落”的“喜糖”“3、2、1,茄子”,隨著“咔嚓”一聲,爺爺奶奶的幸福定格在四寸相片里,給塵封的青春補發了一張鮮艷的婚紗照,讓“夕陽”的人生給曾經的歲月分發“喜糖”。近期,溫州醫科大學仁濟學院“海島書院”暑期社會實踐團為助力海島老人的愛情夢想,重新譜寫被歲月掩埋的愛情贊歌,在溫州洞頭鹿西島開展了“我給青春發‘喜糖’”的老年婚紗照拍攝公益活動,用光影定格最美“夕陽紅”,使泛黃的回憶重新躍然于心動的瞬間。
相逢即相識,回首是一生朱爺爺曾任洞頭鹿西鄉東臼村村委,后因右腿靜脈栓塞截肢而退居家中,雖然身體殘疾,但精神家園仍然富足。他和陳奶奶是一對金婚夫妻,不離不棄、相濡以沫,用心經營自己家中的小院還獲得了“最美家庭”、“綠色庭院”的稱號。當實踐團成員登門拜訪時,朱爺爺向成員們娓娓道來他的愛情故事:“她是大家閨秀,我們第一次見的時候在17歲,盡管我小學都沒畢業,現在也殘疾了,但她一點都不嫌棄我。”拍攝時,實踐團成員看著穿上唐裝的甜蜜夫妻不禁說道:“爺爺,再靠近奶奶一點”、“奶奶,手再挽得緊一點,很好!”。臉上映射著西斜的落日余暉,二老幸福的笑容透露著圓夢的喜悅,一襲唐裝為五十年前的他們送去了“喜糖”。
同居長干里,兩小無猜嫌胡爺爺60年前應征入伍,駐防在洞頭大沙岙炮兵連,多年后脫下軍裝回到鹿西助力家鄉建設,與苦苦等候的青梅竹馬完婚,從童年的玩伴到如今的“光榮之家”,二人相愛相守一甲子。實踐團成員們得知這份愛情故事后,想用鏡頭記錄這份歷經滄桑的“不老”愛情。拍攝時略帶羞澀的胡爺爺打趣說道:“都是一個老頭子了,還穿這么好看干什么!”微風穿過堂前,吹起潔白的裙擺,看著穿上婚紗的高奶奶,胡爺爺靦腆地將手捧花遞給奶奶,兩人的眼眶逐漸濕潤,仿佛回到了歲月帶走的從前。
舊年代的鹿西島囿于交通不便物質生活極為貧乏,大多數人連一張一寸黑白照片都拍不起,更不用說“奢侈”的婚紗照。“海島書院”暑期社會實踐團在東臼村支醫期間,同朱爺爺談及往事,他向團成員們袒露了一個曾經的“遺憾”便是沒有一張婚紗照,隨后成員們分頭行動,多方聯系得到蒼南縣民健社的婚紗支持,僅僅3天時間,實踐團成員們為鹿西海島多對老人完成了這場分發“喜糖”的圓夢計劃,喚醒那些沉睡在心底的美好愿望,讓更多的人看到“歲月可回首且以深情共白頭”的浪漫愛情故事。
劉乾楊 張佳欣/文
毛澤萱 毛一超 陳雨萱/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