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天宇曠,切切故鄉情。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扎實推進鄉村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是加快建設農業強國,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首要目標。”2023年7月3日至7月10日,南昌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學院“尋訪紅色故事,賡續紅色基因”紅色青年隊在江西省吉安市萬安縣曉東畬族村開展紅色走讀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團隊成員參訪曉東村紅色紀念館、畬族文化館,與當地村民深入交流,感悟畬族群眾的革命精神,汲取奮進的動力,進而展開黨史故事宣講、畬族文化探尋、鄉村振興紀實等主題活動。
訪紅色故事,傳承革命精神。 實踐隊前往了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舊址,在此,實踐隊員瞻仰烈士們的生平事跡,積極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加深了對中國共產黨一路走來不忘初心的感悟,更加深刻體會到“不忘來時路,謹記前人行”的革命精神。舊址墻上的革命烈士名單,訴說了革命斗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蘇區人民進行反“圍剿”斗爭,創建和鞏固革命根據地的艱難歷程。“正是有了先烈的付出和犧牲,才有了我們國家現在的繁榮和穩定。”團隊成員謝雨悅同學如是說。
探尋畬族文化,促進民族團結。 實踐隊來到了畬族文化展示館,感受到了畬族獨特的文化色彩。團隊成員以漢畬文化差異及交融為主題采訪了部分村民和村干部,訪談中,我們了解到隨著社會的發展,大多數畬族村民的生活方式與漢族相差無幾,兩族村民互通語言,鄰里之間相處和睦。與此同時,成員們從采訪產生的疑問入手,結合專業知識,為當地探索如何保留民族獨特性傳承和如何促進民族融合的發展模式建言獻策。
深入人民群眾,記錄鄉村變化。 團隊通過調研發現,曉東畬族村地處偏遠山區,交通不便,全村林地13350畝,耕地僅有343畝,產業發展受到限制。如何突破產業“瓶頸”,增強產業發展的造血功能,是擺在鄉村振興面前的一道難題。在村支書的帶領下,曉東畬族村依托本地“山場多”的天然優勢,合理規劃產業結構,助力銷售農產品,助力群眾增收。在美麗宜居方面,曉東村整治道路擺放雜亂現象,治理亂搭亂建等違規行為,不斷改善鄉村環境。鄉村變美了,生活變好了,老百姓的一個個愿望變成了現實。
用鏡頭聚焦鄉村振興,用心記錄鄉村記錄農民的美好生活瞬間。實踐團隊在入戶采訪的過程中,用鏡頭記錄下他們生活瞬間。“有很多村民都沒有自己的一幅照片,更別說全家福了,我們來到曉東村,就想要通過我們相機定格時光,也是給村里做點事。”團隊負責人劉晨皓如是說。一幀幀精美照片,一副副怒放的笑臉,濃墨重彩展現了農民幸福感滿滿的生活場景,見證了鄉村振興戰略的成果。隨著快門的“咔嚓”聲,一張張爽朗的笑容被清晰定格。

“這次實踐讓我認識到了曉東村的潛力和發展機遇,其獨具特色的紅色文化和民族文化,各類農產品如山茶油、三蒼子、楊梅干、南瓜花等,倘若能夠將交通問題和商標注冊問題解決好,多挖掘能夠吸引人來旅游的點,逐步建立紅色教育基地和游客接待中心,相信曉東的未來一定會更好。”實踐隊員盧蕊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