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導老師:孫彤 藝術學院通訊員:林欣雨
2023年7月16日,湘潭大學藝術學院赴瑯岐島暑期社會實踐團來到福建博物院開展調研研學社會實踐活動,讓同學們了解福建歷史文化、傳統藝術、民俗文化等等。

圖為福建博物院圖片1
福建博物院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鼓樓區西湖公園,占地面積6公頃。由主館、綜合館、自然館、博園等組成。調研團隊來到福建博物院,首先吸引到成員眼球的便是其獨特的建筑外觀。精致的浮雕墻體,模擬了福建土樓風格的自然館,盡顯福建當地文化特色。
白,乃無色之色,莊子有言“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走入主館,來到德化白瓷精品展館。展廳集展覽與科普為一體,既有精美絕倫的白瓷展品又有福建工藝美術大師當場制作展示。展覽詳盡顯示了德化白瓷所運用到的裝飾工藝“刻劃、印花、堆貼、鏤雕、雕塑”。多重精細化工藝使德化白瓷既具有豐富精致的紋飾、文字和鏤空,還有極為逼真的造型裝飾藝術。德化瓷器于宋元時期憑借優越的地理環境和便利的交通條件源源不斷的從泉州港通向世界,為明清時期德化白瓷外貿的鼎盛發展奠定了基礎。并且于宋元時期,中國以外的世界各國尚未能制造瓷器;明清時期中國的瓷器在世界上仍處于領先地位。通過參觀展覽和了解也讓團隊成員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自信油然而生。

圖為展品圖片1

圖為展品圖片2
山海家園,閩之先民。在展廳里調研團隊看到了一座座千百年前的墓碑;看到了那破碎卻仍極具魅力文物;看到了讓大家不禁感嘆古人精致技藝的青釉碗、建窯黑釉兔毫盞、建窯黑釉褐斑紋盞……

圖為展品圖片3

圖為展品圖片4
走進《崢嶸歲月——福建蘇區文物展》,跟隨這些珍貴的革命文物,循著歷史的痕跡,調研團隊一起重溫那段星火燎原的光輝歲月,感受蘇區軍民恢弘壯麗而又曲折艱辛的生活。武裝斗爭,創建政權;勞動互助,發展農業;教育事業,蓬勃發展;文化藝術,欣欣向榮;反對迷信,倡導科學;婦女解放,男女平等……在展館中看到了1928年張春山參加永定金砂暴動用的鳥槍,看到了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閩紅八團用的電話機,看到了《保護婦女青年條例、婚姻法、裁判條例》,看到了福霞浮溪區蘇維埃政府募捐登記簿……十年蘇維埃運動,是中國社會發展的一次革命性飛躍,不僅為蘇區民眾帶來了生產和生活的巨大改變,也深深影響和改變著人們的思想和觀念。通過參觀福建蘇區文物展,成員們了解到了毛澤東思想的產生和初步形成,了解了自救圖存、大力發展生產、興經濟的那段時期,看到了在黨和蘇維埃政府領導下堅持不懈地開展移風易俗運,社會風氣和精神面貌煥然一新。憶往昔崢嶸歲月,不忘來時路;看今朝風華正茂,啟航新征程。

圖為福建蘇區文物展館圖片1

圖為福建蘇區文物展館圖片2
海上絲綢之路宛如一艘龐大的文化巨舟,承載著各大文明間在藝術、美學、思想上的和合共生、美美與共。亞美尼亞傳統服飾是亞美尼亞文化最重要的體現之一。在時間的浸潤下,它涵蓋了許多亞美尼亞世俗和宗教精神的元素。福建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博物院也展出了大量水下考古打撈出的精品文物,精致華美的骨折扇、廣彩希臘神話故事圖盤、光彩潘趣酒大碗……參觀亞美尼亞19-20世紀文化瑰寶展,亞美尼亞傳統服飾、古老的埃里溫、亞美尼亞傳統飾品和亞美尼亞傳統地毯這些都讓大家感嘆世界豐富燦爛的文化遺產。亞美尼亞傳統服飾在時間的浸潤下,涵蓋了許多亞美尼亞世俗和宗教精神的元素;亞美尼亞的傳統飾品也極具獨特的審美意義;地毯編織是裝飾藝術的古老分支之一,亞美尼亞字母文字、織布工的指示、場合和日期都是亞美尼亞地毯的特征。

圖為亞美尼亞19-20世紀文化瑰寶展圖片1

圖為亞美尼亞19-20世紀文化瑰寶展圖片2
湘潭大學藝術學院赴瑯岐島暑期社會實踐團在此次調研學習中不僅深刻體會到了我國歷史文化的豐富多彩,也了解到了中亞兩國歷史文化的交相輝映。福建博物院也依托博物院外觀和文物等展開了大量文創設計活動,身為藝術學子的大家也深有感悟,體會到了現代文化藝術手段對文化藝術的發展起著不可置疑作用。通過此次實踐也希望同學們都能夠提升自身專業能力,為發揚傳統藝術、歷史文化、民俗文化添磚加瓦。

圖為福建博物院圖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