潤澤澄泥傳非遺,千年古韻盡展華
為傳承弘揚河洛非遺,堅定文化自信。2023年7月6日下午,洛陽師范學院河南地區非遺調研隊在新安縣河洛澄泥硯藝術館采訪河洛澄泥硯第六代非遺傳承人游曉曉女士。在游女士的詳細講解中,參觀了藝術館的六個展廳,對澄泥硯復雜精細的技藝和蘊含的文化精神的傳承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紫氣猶存賢令尹,青牛重渡古函關。”函谷關在道教,軍事,文化等多個層面意義非凡。而澄泥硯的歷史淵源就與函谷關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西漢時期,漢武帝劉徹封樓船將軍楊仆當關外侯,但楊仆心有不甘,想做關內侯,于是便奏請漢武帝,愿意自掏腰包,將函谷關遷至新安縣。將一個具有軍事意義的重要關隘東移300里,既有助于擴大京畿地域,又能加強關中平衡地方的能力,漢武帝欣然同意。史稱“楊仆移關”。但在修建新安“函谷關”的過程中,工匠們發現材料不夠,便就地取材,用黃河泥燒造磚瓦。有文人墨客拾了幾塊廢磚瓦料做硯臺,發現其發墨、下墨極佳,是不可多得的好硯臺。于是澄泥硯便在這秦磚漢瓦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綿延千年不絕。
澄泥硯與洮硯、端硯、歙硯并稱為四大名硯。同時也是四大名硯中唯一一個采用泥料雕刻燒制的硯臺。澄泥硯的燒制技藝復雜,包括采泥、選泥、洗泥、過泥、貯泥、煉泥,然后是創意、設計、制坯、雕刻、焙燒、熏蒸等數十道工序。且具有窯變的獨特色彩,有如黃河之水天上來的浪卷千層、有如古木巨石的檀香裊裊、還有如潑墨寫意的黑白水墨......色彩絢麗,精妙絕倫。可謂是撫若童肌、澤若美玉、擊若鐘磬,且性能優異,儲墨不涸、積墨不腐、厲寒不冰、呵氣可研,不傷筆,不損毫,易發墨,堪稱為集審美與實用一體的藝術品。是非遺匠人的埋首黃河沿,躬身幾案邊,俯仰窯爐旁,動腦費神,將耐心與熱愛傾注于這塊泥土中,使得這抔母親河的泥土可以訴說華夏歷史,弘揚民族精神。
硯臺可承墨,亦可載道。非遺需傳承,也需創新。藝術館中體量最大,最引人注目的當屬為慶祝香港回歸祖國的硯藝作品《家》。游女士介紹,這件作品由其父親游敏先生設計制作完成,耗時七年,長一米二寬零點八米,整體造型如華夏版圖,雕飾二龍戲珠,正中間有紫荊花的紋飾,周圍56只和平鴿環繞飛翔,寓意著華夏一體,民族團結,共同迎接祖國明珠的歸家。這方巨型硯臺在1997 年與中央人民政府贈于香港特區政府禮品“永遠盛開的紫荊花”一并成為全國為迎接香港回歸祖國的珍品之一。除此之外,藝術館內還有巧妙運用澄泥硯窯變色彩制作的《光明在前》硯藝作品,以水墨丹青的白,象征旭日東升的一縷陽光。游女士在繼承傳統技藝的基礎上推陳出新,與朱仙鎮木板年畫結合,將年畫鮮艷濃烈的色彩與硯臺質樸端莊的厚重融為一體,創造出更具新意的硯臺作品。從實用品到藝術品,或許隨著時代的變遷,澄泥硯的功能由于書寫工具的變化逐漸衰減,但這門技藝不會失傳,而且會發展得更好。因為河洛澄泥硯中具有著鮮明的民族魅力,是從古至今在不斷加深的民族情感。時代會變化,千年古硯必將以古樸的韻味,全新的內涵乘勢而上,將流淌于中華兒女血脈里的文化基因喚醒、傳承、弘揚。
作為河洛澄泥硯的傳承人,游曉曉女士還積極與各學校合作,帶著硯臺背后的匠人之心、黃河文脈,讓非遺技藝走入校園,走近祖國的未來。游女士不僅為學生進行科普講座,還在特別課堂上教授學生進行簡單的澄泥硯制作,鼓勵學生對澄泥硯進行大膽創造,幫助學生燒制澄泥硯作品。她說:“對于孩子們,我是毫無保留,將我所學知識和盤托出的。”培養學生們對于非遺的興趣,就是為非遺開創未來,讓非遺技藝和非遺文化在新生力量的心中埋下一顆種子,便會讓非遺在未來得到真心的呵護與關懷。
一抷黃河沿岸的泥土,在手指搓磨、火花焙燒間,成就一方澄泥硯,千年歲月的侵蝕也無法泯滅它絢麗的窯變。時至今日,河洛澄泥硯的存在,是一種非遺技藝的傳承發展,也是一種民族文化的繾綣依戀,它所蘊含的,是非遺傳承人佇立黃河的不朽匠心,更是中華兒女堅定不移的文化自信。
時間:2023-07-14 作者:劉雪楊 來源:多彩大學生網 關注:
- 匯百家之衣,聚協作之星
- 俗語說,“縫百家被,穿百家衣”。在中國早期的社會里,有種習俗。據說當家中的初生小孩滿一百天時,父母親就會到各家各戶或親朋好友家
- 07-14
- 飛盤向上,我們向前
- 作為“萌芽”社會實踐隊的隊長,日常除了處理一些必要的任務和了解各組情況外,還要做的一件很重要的事是查看支教課堂的開展,因為課堂
- 07-14
- 學習少先隊隊史,爭做新時代好隊員
- 為了讓學生了解少先隊隊史,啟明星支教志愿服務隊在港口鄉洞泉小學五年級開展了一場以少先隊隊史為主題的班會活動。通過這節課的學習讓
- 07-14
- 安師學子三下鄉:燭光點亮未來
- 安陽師范學院九名學子為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前往安陽市內黃縣田達村子園小學開展為期一個月的暑期社會實踐活動。
- 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