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的中國,在一片漆黑的夜里,一顆顆紅星閃過天空,他們用生命去喚醒沉睡的雄獅,迎來勝利的曙光,百年后的我們,不應該忘記這一顆顆紅星,應當傳承紅色基因,弘揚民族精神。6月28日-7月2日期間,我們足訪揚城紅跡實踐團前往揚州市江都區,參觀拜訪了許曉軒故居、郭村保衛戰紀念館、新四軍蘇北指揮部紀念館、江都水利樞紐等四個揚州首批紅色基地。
6月28日,我們來到許曉軒故居前,便能看到一個標語牌“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進入故居,我們就看見一尊半身銅像,只見他戴著一副眼鏡,正視前方,表情嚴肅,同時眼神透露出剛毅,他堅信敵人注定要失敗,革命一定會勝利。他便是長篇小說《紅巖》中許云峰等人物形象的生活原型——許曉軒烈士。
圖為6月28日紅色文化·賡續揚州行”足訪揚城紅跡實踐團拍攝許曉軒烈士銅像,宗誠信供圖。
許曉軒故居可以分為“少年時代”、“參加革命”、“獄中斗爭”、“英勇獻身”、“光耀千秋”五部分,充分展現了許曉軒烈士光輝的一生,其中最讓我們難以忘懷的是“獄中斗爭”,“英勇獻身”這兩個部分。在獄中,當紙條被反動派發現,他掩護戰友,英勇就義,臨刑仍不忘,告誡戰友注意整黨整風,保持黨的純潔,而他之所以下獄正是因為其中有叛徒告密。其中以許曉軒、江竹筠用生命和鮮血所撰寫的“獄中八條”雖然文字簡潔,但是直至今天,對于全面從嚴治黨仍然有較強的教育和警示意義。
6月29號~7月2號,我們先后來到郭村保衛戰紀念館、新四軍蘇北指揮部紀念館、江都水利樞紐,但來的路上并不輕松,郭村正如所說是一個村,因此對于我們而言,到達那里并非一件易事,當時這幾天的天氣可謂是烈日炎炎,對我們的體力和毅力是一種不小的考驗,我們乘坐公交汽車,但并非直達,還需要走幾公里路。
正所謂付出越多,收獲越多,當我們到達郭村時,便被他古色古香的建筑吸引眼球。來到郭村保衛戰紀念館,走進大門,映入眼簾的便是郭村保衛戰紀念碑,當我們進入紀念館,更是被郭村保衛戰發生的原因、過程、結果所吸引,更被當時的軍民關系所打動,無論在多么危急的情況下,先烈們沒有選擇撤離,英勇站在抗戰的前線,人民群眾沒有放棄希望,后援幫助紅軍。在新四軍紀念館,我們了解到陳毅三進泰州為黃橋決戰的勝利和建立蘇北抗日民主根據地創造了有利條件,被他勇敢無畏的精神所打動。在江都水利樞紐景區內,我們參觀愛國人士江石溪碑亭、紀念侵華日軍萬福橋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碑,我的心中不禁感慨,正是因為先烈的拋頭顱灑熱血,才換來了如今的和平時代。
圖為6月29日“紅色文化·賡續揚州行”足訪揚城紅跡實踐團全體成員參觀郭村保衛戰紀念館合影,宗誠信供圖。
圖為7月1日“紅色文化·賡續揚州行”足訪揚城紅跡實踐團成員李紅杰和胡宏偉參觀新四軍蘇北指揮部紀念館陳毅三進泰州合影。宗誠信供圖。
通過這幾天的參觀揚州江都區的紅色基地,同時結合我們這幾天的“長征”,在體力和精神上都得到鍛煉,先烈用血性告誡我們要成為一個正直勇敢無畏的人,一味安圖享樂、樂不思蜀最終帶來的只有毀滅。我們身為新時代青年,不應該只是讀圣賢書,也應該要去磨練自身的品行,沒有知識會使人愚笨,有知識沒品行則會成為毒瘤。和平來之不易,落后使人挨打,先烈精神永存,青年學以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