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寓意信仰,象征光明,凝聚力量,引領未來。祖國的山河、黨的歷史人物,革命戰爭年代的遺跡,都因“紅色”而典藏了歷史,凝聚成精神,沉淀成紅色基因。為了追尋黨的歷史足跡,探索黨的光榮事跡,學習黨的偉大精神,6.22-6.25期間,揚州大學廣陵學院足訪揚城紅跡實踐團走訪了江上青烈士史料陳列館、朱自清故居、曹起溍故居、揚州革命烈士陵園等紅色基地。
6月22日,“紅色文化·賡續揚州行”足訪揚城紅跡實踐團前往江上青烈士史料陳列館,并在此進行紅色演講宣傳。

圖為6月22日“紅色文化·賡續揚州行”足訪揚城紅跡實踐團成員李紅杰講解江上青烈士生平。林雨晨供圖。
6月23日,“紅色文化·賡續揚州行”足訪揚城紅跡實踐團來到朱自清故居。隊員王靜雯查閱到:朱自清在揚州有一處住地,就是梅花嶺下的史公祠。辛亥前夕,其父病返揚州,借住祠中修養,少年朱自清相跟年余。耳濡目染,對史可法《復攝政王書》等五通遺書和《揚州十日記》耳熟能詳,對其詩句“忠孝立身真富貴,文章行世大神仙”,“自學古賢修靜節,唯煮野鶴識高清”,“千里師從枕席,一生報國文章”,以及祠中楹聯“生有自來文信國,死而后已武鄉侯”,“數點梅花亡國淚,二分明月故臣心”,“時局數殘棋揚州城邊懸落日,衣冠復古處梅花嶺上冷艷伴孤忠”,銘記于心。
如此大忠大勇、高風亮節,對朱自清世界觀和文學觀的形成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史公祠也成為他畢生依戀的精神家園。
參觀了朱自清故居后,隊員沈雨軒表示: 揚州的秀山麗水和文化土壤孕育了朱自清。朱自清文學成就和高風亮節,也給歷史名城增添了光彩。
在揚州熱鬧的東關街上,藏著一個安靜的紀念館,揚州第一任縣委書記和中共泰州臨時縣委書記——曹起溍的故居。6月24日,“紅色文化·賡續揚州行”足訪揚城紅跡實踐團小分隊來到這里,重溫曹起溍烈士追求真理、建立組織、獄中斗爭的先進事跡,一同感悟其舍身報國、英勇不屈的精神內涵。

圖為6月24日“紅色文化·賡續揚州行”足訪揚城紅跡實踐團成員李紅杰、章一多、宗誠信在曹起溍故居合照。章一多供圖。
為緬懷革命先烈,弘揚愛國主義精神,6月25日下午,“紅色文化·賡續揚州行”足訪揚城紅跡實踐團前往揚州革命烈士陵園開展紀念革命烈士活動,并參觀了揚州市革命烈士事跡陳列館。

圖為6月25日“紅色文化·賡續揚州行”足訪揚城紅跡實踐團成員參觀揚州革命烈士紀念館。林雨晨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