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根據習近平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鑒,講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故事,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2023年7月5日上午,廣西職業師范學院鄉約盛夏情滿桃源實踐團,來到位于忻城縣莫土司衙署旁的壯族壯錦館,深入學習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的壯錦文化。
壯錦是“中國四大名錦”中唯一的少數民族織錦,與云錦、蜀錦、宋錦并稱中國四大名錦。千百年來,壯錦在一針一線間織出了千變萬化的美麗圖案。這種利用棉線或絲線編織而成的精美工藝品,圖案生動,結構嚴謹,色彩斑斕,充滿熱烈、開朗的民族格調,體現了壯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向往。
壯錦與其他織錦技藝相比,最大的特色就是它的織機——竹籠機。之所以叫竹籠機,是因為每一臺織機上都掛有一個大竹籠。竹籠機是百年前就已經定型,再經過不斷改變的小木機。全機由機身、裝紗、提紗、提花和打花五部分組成。織錦藝人按著設計好的圖案,用挑花尺將花紋挑出,再用一條條編花竹和大綜線編排在花籠上。織造時,就按照花籠上的編花竹一條條地逐次轉移,通過縱線牽引,如此往復,便把花紋體現在錦面上,這也許是中國最早的“編程“。
此次活動,實踐團了解到了壯族人民的心靈手巧,對壯錦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認知。作為新時代中國青年,我們應當扎實本領,深深根植于土地,學好壯錦文化,講好壯鄉故事,讓壯錦走出廣西走向世界,為弘揚壯錦文化貢獻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