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學生網訊(通訊員 朱桑妮)黔陽剪紙歷史悠久,早在7800年前,人類就運用鏤刻藝術,戳印神鳥鳳凰等極富人類智慧的圖案,這與今天的剪紙藝術在造型方式上和外部特征方面極其明顯一致,充分說明了兩者之間的延續、傳承。為加快傳承非遺與法治相結合,推動非遺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7月3日,懷化學院法學與公共管理學院“三公”志愿團有幸在司法局和帶隊老師的指導下,走進了位于黔城鎮由邱宏麒先生創辦的《黔陽剪紙館》。
圖為剪紙館部分展品(朱桑妮 攝)
“三公”志愿團經過剪紙館管理員詳細的介紹講解了解到,每一幅剪紙的背后都蘊藏著巨大的故事內涵。剪紙手藝人通過精湛的技術描繪出了每一位故事人物的經歷,以剪紙的形式講好中國故事,挖掘并弘揚中華民族精神。除此之外,剪紙手藝人通過運用豐富的想象力,與中華民族傳統優秀文化相結合,將中國漢字表現出了不同的形式。現場不少志愿者都表示“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我們一定要傳承好,不負前人的心血”。
圖為剪紙館管理員為“三公”志愿者團介紹剪紙文化(周可 攝)
驕陽似火,不減非遺傳承人的熱情,剪紙館管理員邀請“三公”志愿團一同參與剪紙,通過動手來感悟剪紙文化。描線、裁剪,一幅幅凝結新時代法治精神的作品在“三公”志愿團手中誕生,抽象的“法”在“三公”志愿團一雙雙巧手中變得看得見、摸得著,讓抽象的“法”通過剪紙,道出新時代法治生活新篇章。“三公”志愿團借助剪紙傳達法治觀念,實現非遺與普法的雙向奔赴。
圖為“三公”志愿團制作剪紙過程(周可 攝)
此次活動,將“法治”元素融入到了非遺文化中,利用非遺載體傳播了法治精神,同時普法工作的開展將進一步保護非遺文化的傳承,促進非遺文化創新性發展,實現普法與非遺傳承的互利共贏。
(懷化學院法學與公共管理學院“三公”志愿團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