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城鄉融合發展,暢通城鄉要素流動。鄉村振興適當時,創新實踐正青春。6月23日,
揚州大學廣陵學院“鄉土情懷·映像鳳城志”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團隊走進全國第一批特色小鎮——江蘇省泰州市姜堰區溱潼鎮,探尋當地鄉村振興的心路歷程,為其發展進行實踐了解。
古色古鎮,傳承匠心非遺文化廣陵學子走進溱潼古鎮,青磚黛瓦、綠樹成蔭,一眼望去,古樸典雅的麻石街,夾縫中的苔蘚,留下了歲月的印記,似乎傾訴著這悠悠千年古鎮的傳奇故事。麻石街是當地的最具特色的舊時街道,走在上面會發出嗒嗒的響聲,仔細觀察能發現,這里的街道不同于他處,街道每塊磚竟然是豎起來鋪設,中間留一點空隙,人走在上面就會發出響聲,所以也叫“響磚”。
在溱潼古鎮,一座座從明清歷史中走來的老房子,足以稱得上是古鎮人文的精髓。磨檐博山,淮脊雀尾,儀門照壁,合院兜梢,古色古香的老房子小中見巧,巧中見精。“無雕不成屋,有刻斯為貴”,一幅幅磚雕點綴在門楣、額枋、華板、照壁、窗牖上,因為磚雕,古鎮的每一座老房子都透著古樸與典雅,透著濃濃的人文氣息。
溱潼磚雕,從久遠的歷史中一步一步而來,把那一份古樸與典雅帶給了古鎮溱潼,帶給了生活在古鎮上的人家。磚瓦作為溱潼古鎮的非遺文化之一,意義遠大,影響深遠。小小一塊磚,簿簿一片瓦是溱潼人特殊的名片、它沒有尊貴的頭銜,沒有奢華的裝幀,但它質樸而又有份量。一方磚、一片瓦平淡無奇,但它需要窯工一桶汗水和成。雖說其制作過程只有取泥、制坯、燒窯三大程序,但前72道工序,道道不得馬虎,不能疏忽。溱潼古鎮的非物質物化館中那一道道鮮活亮麗的雕塑恰如一支如弦的竹板,展示一幅幅窯工的生產生活圖景。

(圖為2023年6月23日,“鄉土情懷·映像鳳城志”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團隊在溱潼古鎮參訪拍攝。梁英杰供圖)
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溱潼會船很好地融進旅游產業,融入當代生活,成為姜堰民俗文化與旅游業有機融合的一個縮影。溱潼會船起源于南宋時期,相傳岳飛率領的岳家軍與金兵激戰溱湖后,陣亡不少將士,從此每年清明,水鄉人都要來這里祭掃孤墳、祭奠英烈,久而久之逐漸形成撐會船的清明習俗。如今的溱潼會船在傳承中不斷創新和發展,古代元素、現代元素相互交融,氣勢磅礴的會船全景式展現了水鄉多姿多彩的民俗風情。
姜堰近年來還不斷創新旅游形式,借助溱潼會船的美譽度影響力,開發會船民俗、溱潼磚雕、溱湖心意系列產品及文化旅游商品,規劃建設會船文化展示園、會船風情小鎮客廳、非遺文化館等產業融合項目,將更多資源轉化為旅游產品,進一步提升全域旅游的魅力神韻。

(圖為2023年6月23日,“鄉土情懷·映像鳳城志”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團隊在溱潼鎮溱湖觀賞會船拍攝。武曉亮供圖)
水韻溱湖,守護畫卷濕地生態溱湖之美,不僅在景,更在保留自然、萬物和諧的姿態。廣陵學子穿行于木道棧橋間,時見天鵝、野鴨嬉戲,可觀麋鹿悠然進食、休憩……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成了溱湖的金色名片。贊嘆溱湖生態之美的同時,更加深刻理解了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意義,要讓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家園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圖為2023年6月23日,“鄉土情懷·映像鳳城志”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團隊在中國溱湖濕地科普館拍攝。武曉亮供圖)
濕地是“地球之腎”,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幸福天堂”。據溱湖國家級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站野保宣教員張明介紹,溱湖國家濕地公園以水、濕地、生態為主題,園內的湖泊、河流等占景區總面積的37%,現有各種植物153種。野生動物97種,其中有麋鹿、揚子鱷、單頂鶴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多樣性的生物濕地,獨特的濕地風貌己日漸成為各種鳥類和野生動物最理想的棲息地。每年冬季,10萬只候鳥在溱湖安家棲息,“萬鳥云集,千鷺飛起”成為溱湖濕地的又一景觀。

(圖為2023年6月23日,“鄉土情懷·映像鳳城志”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團隊在溱湖濕地公園拍攝。梁英杰供圖)
姜堰區委副書記、區長方針表示,姜堰將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以“生態+”產業為核心,以生態品牌培育和全域生態田園景觀建設為重點,堅持生態經濟化、產業綠色化,加大生態涵養保護力度,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走出一條生態環保、富有特色、致富百姓的發展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