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報告提出,要推動綠色發展;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構建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發展綠色金融,壯大節能環保產業、清潔能源產業。隨著政府環境管理理念的不斷深化,城市垃圾市場需求進一步釋放。與此同時,在PPP模式的推動下,環衛市場進入快速增長期,預計到2035年將產生1282億元的市場空間。為了實時監測垃圾箱的各項指標,基于物聯網技術的垃圾監測智能管理系統得到很好的發展,其消耗的能源主要來源于電能,與現行的綠色發展核心理念相契合。
世界各地,不管哪個國家、地區,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逐漸的提高,生活垃圾問題越發嚴重。根據住建部發布的城市垃圾統計數據,每年,我國城市垃圾產生量已經大于兩億噸;還有1500多個縣城產生了接近0.7億噸的垃圾;至于村鎮垃圾方面,由于村鎮數量太分散,暫無準確統計數據。總體來看,我國生活垃圾產生量在四億噸以上。再加之中國城鎮化高速增長,垃圾桶成為城市環保管理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但針對垃圾桶的管理一直都是城市的難點,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 在人口密度較大的地區,生活垃圾投遞較快,不及時清理就會在道路上堆積,不僅影響城市容貌,也會造成垃圾的二次污染;
- 垃圾處理不及時可能會發酵產生異味,若內部溫度過高還可能會引發火災等一系列危害。
C.垃圾桶滿溢狀態主要靠人工定時巡查,無法及時獲知,存在清理滯后或垃圾桶未滿造成垃圾收運車的資源占用,浪費人力、物力。
我國目前垃圾處理是通過收集車輛將分散于各收集點,垃圾箱、垃圾桶、果皮箱等,的垃圾直接裝車運往垃圾收集站,收集后運至大型生活垃圾裝運站進行壓縮處理,由轉運車至生活垃圾最終處理、處臵設施。
但是目前國內大多數城市的收運體系普遍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垃圾收集站點、轉運站點布局不盡合理,垃圾流向缺乏科學、系統的規劃;
2.運輸車輛虧載現象嚴重,運輸成本較大,作業及運輸效率低;
3.小區的生活垃圾運到收集站的過程中,絕大部分采用人力三輪倒運,垃圾暴露,遺撒現象嚴重,垃圾從小區到收集站的運輸過程污染現象嚴重;
4.部分收集站點站內環境較差,存在臭味外溢,污水灑漏等二次污染現象;
5.設施設備陳舊,技術工藝落后;
6.系統存在管理缺位,不到位的情況,缺乏數字化監管措施;
7.從長遠來看絕大多數收運系統為實現分類功能,小能與前端垃圾分類,后端分類處理設施實現對接。
隨著我國城市規模不斷擴大,生活垃圾生產量越來越多,生活垃圾最終處理、處理設施選址越來越困難,且距離城市中心越來越遠。導致原有生活垃圾收運體系不能滿足垃圾量激增及運輸距離增加所帶來的一系列問題,轉運能力不足、運輸成本過高,生活垃圾收集運輸體系提升改造成為越來越多城市亟待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