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園學子寒假社會實踐——接續文化薪火,傳承非遺文化
為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創新并融入現代生活,動員青年力量參與傳承接力。2023年1月8日,曲阜師范大學統計與數據科學學院“匠心傳承,拾憶非遺”實踐隊來到聊城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陳列館(聊城市文化館三樓)進行實地參觀,深入了解聊城地區多種多樣的非遺文化。
實踐隊成員們來到了聊城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陳列館,參觀學習聊城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展館分為傳統技藝、傳統美術、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傳統舞蹈、傳統醫藥、傳統音樂、民間文學、民俗、傳統戲曲等多個展區,利用圖片、文字、實物、多媒體等相結合的方式,對聊城當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展示,從而使參觀者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有更加深刻的了解。
在參觀學習的過程中,實踐隊成員有幸請到了展館的負責人進行講解,并及時提出自己的疑問。進入展廳,實踐隊員們被一整面墻的面塑所吸引:一只只動物捏得活靈活現,一個個人物表現得惟妙惟肖。據負責人介紹,郎莊面塑工藝獨特,經和面、發酵、捏制、蒸熟、晾干、上色等十幾道工序制成。現有飛禽走獸、花鳥蟲魚、人物戲文等十大系列,上千個花色品種,被稱為“民間工藝中的奇葩”。一塊面團,捏就大千世界,一種文化,承載千年春秋。一位位手藝人的堅守,使單調的著色面團升了仙,化了羽,成為我們血脈中的傳承,在光陰的輾轉中歷久彌新。
另外,對于馳名中外的東阿阿膠,負責人也進行了詳細的介紹:“很多人不知道,一塊普通的東阿阿膠要經過9天9夜、99道工序、842個工藝控制點的修煉,才能成膠。”泡皮、刮毛、化皮……這些專業名詞的背后,也凝聚著一代人的心血和智慧。歷經千年傳承積淀,形成了精湛的東阿阿膠傳統工藝。阿膠甘平無毒,為藥中上品,補血圣藥,主治心腹內崩、女子下血等病癥,久服則輕身益氣。現如今,東阿阿膠制作技藝被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曾經的皇家貢品飛入尋常百姓家。五千年中華文明,三千載阿膠春秋,阿膠文化也在當下不斷傳承、創新,用科技助力民族智慧,變換的是新工藝,但不變換的是匠人心。
受疫情影響,參觀當日展館還未恢復對外開放,館內并沒有其他游客。但據了解,展館從建館之日起有來自不同學校、不同單位的團體和個人到館參觀,另外,也有非遺文化傳承人帶領學徒等了解非遺文化的歷史、來源及制作方法等。總之,陳列館的建立對于更好地了解、傳承和發揚聊城非遺文化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在一個習慣用財富來衡量一段生活好壞的時代里,非遺項目的經濟效益,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它的文化傳承。并非所有的非遺項目都能轉化為經濟效益,伴隨著社會變遷,許多傳統技藝瀕臨消亡。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條路,任重而道遠,需要每個人的參與,更需要青年一代敢于創新、善于創新,在傳承中不斷借助新形式、新渠道、新技術,花式展現和傳播非遺,拉近人民群眾與非遺文化之間的距離,讓非遺煥發新的光彩!
時間:2023-01-14 作者:師曉楠 來源:曲阜師范大學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