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學生電(通訊員 周珂 薛文淵)鄉村振興戰略作為新時代的新課題,是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大歷史任務。為了響應國家號召,陜西理工大學數學與計算機科學學院“農旅融合,青年領航”三下鄉實踐團于8月24日前往漢中市漢臺區老君鎮開展實踐調研活動,今天實踐的地點是老君鎮水稻田,蓮藕種植基地,老君鎮的各個鄉村開展調察問卷的填寫。
水稻生產,助力鄉村發展8月24日上午八點,實踐團踏著初升朝陽的最后一縷微光,來到了老君鎮的水稻田進行參觀和調研。實踐團的成員們在水稻田中,在水稻田旁觀察水稻的生長,水稻上還有些許露珠還未散進,細細的散著微光,遠遠望去,麥田翻金浪,希望到農家。實踐團的成員漫步在水稻田間,感受著這段愜意的時光。半小時后,實踐團的成員們有幸采訪到水稻種植園的負責人,據悉,老君鎮的今年水稻種植6000畝,預計產量1800噸,可謂是一個大豐收。據負責人介紹:老君鎮利用靠近沱江河道的地理優勢及31個提灌站,采取提灌抽水的抗旱措施,解決了稻田用水問題。同時組織農業技術人員下村指導,加強稻田管理,確保水稻穩產豐產。水稻的種植助力了鄉村振興,使得老君鎮的經濟發展更上一層樓。
蓮藕生產,助力鄉村富裕8月24號上午十點,實踐團成員來到了老君鎮新興村蓮藕種植基地。俗話說,“蓮植渾身都是寶,蓮花可以觀賞,蓮藕可以食用,蓮子可以入藥。”現如今,種植蓮藕已成為陜南地區一項促民增收的致富產業。當地的土壤偏濕,水質呈酸性,特別適合蓮藕的生長。眼下正值蓮藕大豐收的時節。該村走出了一條觀蓮、采蓮、富民的特色農業之路。實踐團隊員參觀了蓮藕基地的生產流水線,整個過程采取自動化和區域化的形式,減少了人力資源的消耗,大大的提高了蓮藕的生產率。此外,實踐團采訪了當地的蓮藕種植戶,種植戶表示,蓮藕的種植是他們的主要經濟來源,隨著近些年農業產品的崛起,他們的經濟收入得到可見的提高,農民生活水平普遍有所改善,趕上了國家的好政策,日子也在蒸蒸日上。
農旅結合,助力鄉村振興 漸漸的日頭高照,日子也到了中午的時候,實踐團成員中午休息了兩小時,又開始了下午的實踐調研,下午的實踐安排是進行農旅融合的調查。老君鎮作為一個結合鄉村文化和經濟發展的典型示范村,采用旅游和經濟相結合,農業和旅游相結合,農旅融合,助力鄉村振興。下午我們采用了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填寫電子版調查問卷,和紙質版調查問卷,二者相結合,使得調查過程很輕松,也很愉快,實踐團的成員一邊在和村民交談,一邊填寫調查問卷,不僅高效的完了調研,還使得村民心情愉悅。

(圖為村民在填寫調查問卷 多彩大學生通訊員薛文淵攝)
最后,實踐團成員有幸采訪到了老君鎮的書記,據書記談到:漢臺區老君鎮把“創新產業模式、培育特色產業、壯大集體經濟、增加群眾收入”作為實施鄉村振興的第一要務和重要抓手,因地制宜,搶抓機遇,立足地處城郊的區位優勢,做足做強特色旅游和產業發展大文章,走出了一條“生態循環+綠色融合”的多元化產業發展之路,打造網紅地段,探索鄉村振興新模式,金寨村搖身一變化身成了五彩斑斕的“漫畫世界”,與皇塘觀花點首尾相接,讓游客在觀賞爛漫金黃的油菜花的同時,還能找回童年的記憶,重回童真時代,吸引了大量本地及外地游客前來拍照打卡。旅游農業相融合的方式,大大提高了老君鎮的經濟水平。

(圖為實踐團成員與村民合照 多彩大學生通訊員薛文淵攝)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要立足特色資源,堅持科技興農,因地制宜發展鄉村旅游、休閑農業等新產業新業態。老君鎮農旅融合的經濟發展模式實現了農業提質、產業增效、集體壯大、農民增收。通過本次實踐活動,我們感受了農旅融合的模式給鄉村帶了的產業振興,當然農旅融合模式的提出以及發展離不開各個產業的奮斗和創新,鄉村振興,不僅產業在路上,青年也在路上,以吾輩之青春,創鄉村之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