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傳承紅色基因,深入學習黨的光輝歷史,賡續紅色血脈,7月14日,廣東海洋大學紅色榮光隊前往廣東省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了解當地的紅色革命故事,領略革命先烈的紅色精神。
民國十五年(1926年)5月—9月,在番禺學宮舉辦第六屆農民運動講習所,授課時間13周,學科25 ,毛澤東除擔任所長,負責主持所務工作外,還給學生講授《中國農民問題》、《農村教育》、《地理》三門課程。
當隊員們站在毛澤東講課時的雕像面前時,仿佛走進風云激蕩的崢嶸歲月,感悟到了共產黨人不變的初心。通過講解員的講解,我們對辯證唯物主義、科學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等馬列主義基本知識,中國革命的性質、任務、革命對象、革命動力和革命的基本方針政策等等方面,都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廣州農講所是國共第一次合作時期培養農民運動指導人才的學校。農講所人中不乏“雙百”人物,陳延年就是其中一位。
為了提高農講所的教學水平,陳延年盡管工作十分繁忙,仍親自擔任農講所的兼職教員,多次到農講所給學員作報告。雖然陳延年年僅29歲就被敵人秘密押赴刑場,從容就義,但他的思想、精神、信念卻傳承了下來。農民問題中心地位思想、農民運動領導權思想、農民同盟軍理論、農民政權理論、農民武裝思想、土地革命理論等,在農講所中歷久彌新。
穿過紀念館門樓,黃色的“番禺學宮”四個字懸掛在紅色的屋檐上,農講所原為番禺學宮,從唐朝全面推行科舉考試開始,學宮實行廟學合一制度,這里既是祭祀孔子的地方,也是學子求學的場所。
農講所依托這一特殊歷史背景,于2004年在全國率先恢復了古代禮儀“開筆禮”,還開展了成人禮、國學講堂等特色實踐活動和講座,讓孩子們能在革命紀念館中親身感悟傳統文化的魅力。
與游客互動隊員們得知農講所的“高顏值”也吸引了大量前來拍照打卡的年輕人。從學宮到紅色教育基地再到網紅打卡地,農講所的功能在不斷變化,唯一不變的是,革命精神在此弘揚,紅色血脈在這里延續。
在農講所每天有大量的參觀者、游客紛至沓來,其中不乏黨員在這里重溫歷史,找尋著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從勝利走向勝利的答案。
實踐隊員們偶遇了在農講所參觀的中國共產黨黨員,并成功邀請他們一同參觀并交流心得,讓隊員們受益匪淺。一幅幅珍貴的照片、一個個逼真的場面,真實地再現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近代革命史,也讓隊員們認識了一個個為了光明而戰的英烈們。英烈們為真理而戰,受盡折磨仍寧死不屈,甚至用生命照亮了后人前進的方向,真是可歌可泣。
臨走前,黨員對隊員們說:參觀重要,學習重要,宣傳重要,但更為重要的,是在平常工作中時時刻刻將紅色精神融入其中,將“精神”轉化為“物質”,轉化為扎扎實實的、實實在在的行動。只要你們努力,每天進步一點點,多堅持一點點,多向前邁進一點點,離成功只剩下一點點。
這次的參觀雖然十分短暫,但卻讓團隊成員充分領略到愛國將士們不屈不撓的靈魂,我們的思緒也在此得到了升華。我們堅信,以后,我們的身邊將不只有我們自己, 而是隨著五星紅旗飄揚的烈士英魂,這將激勵著我們,告訴我們要牢記歷史使命、勇擔時代重任,將自身命運融入當代中國發展的洪流,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不懈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