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師大暑期社會實踐|民俗研學助力”同心課堂“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族歷史沉淀的精華,是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世代傳承的瑰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創新對于青少年來講,其社會意義、教育意義、宣傳意義和帶動意義影響深遠。2022年6月24日,南京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石榴花開”實踐團攜手南京市民俗博物館開展特色研學活動,為新疆喀什地區伽師縣第四中學和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第一民族寄宿制小學的學生們錄制戲劇臉譜、葫蘆畫、絨花制作技藝三類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視頻,作為后續暑期夏令營“同心課堂”系列活動的素材,同時希望借助文化交流培養中小學生的民族團結意識。
“勾眉畫臉繪情愫 筆筆油墨傳心曲” 戲劇臉譜是中國傳統戲曲獨有的化妝造型藝術。它是戲劇藝術的凝練,更是生活藝術的表達。戲劇臉譜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值得后世傳承與珍視。2007年,戲劇臉譜被南京市人民政府列入首批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作為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戲劇臉譜傳承人之一,程少巖先生首創宣紙脫胎藝術臉譜作品,在脫胎基礎上派生出浮雕臉譜、工筆畫、揉紙畫臉譜等諸多臉譜藝術作品。在本次特色研學中,南京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石榴花開”實踐團成員重點選取了夏侯惇、孫悟空、十二生肖(虎)三個臉譜形象,豐富了藏族、維吾爾族學生臉譜知識。通過學習,少數民族學生全方位感受到了臉譜的魅力,生發了熱愛祖國、守護民族文化的情懷。
“葫蘆張的寶葫蘆” 中華文明史中很早就出現了葫蘆文化。“葫蘆”與“福祿”諧音,自古以來就被人們認為是吉祥之物。葫蘆畫就是通過葫蘆這一載體進行繪畫創作,用以表達富貴平安、福壽綿延、多子多福的美好祝愿。2008年,葫蘆畫被南京市浦口區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作為南京葫蘆畫的代表性傳承人,張苗先生以“讓寶葫蘆放射出傳統文化的光彩”為目標,根據葫蘆的天然造型進行創意,設計出了許多體現南京民俗特色和傳統文化的葫蘆畫。
在本次特色研學中,南京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石榴花開”實踐團邀請張苗先生為少數民族學生介紹了葫蘆畫的來源、繪畫用料、創作特點等知識。對于葫蘆畫的創作,張先生表示:一要與時俱進。在創作時要將時政題材融入傳統文化,反映時代新風尚,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遞社會正能量;二要形式多樣。在藝術表現形式上不拘泥于傳統的繪畫,可以采用傳統民謠、南京云錦、城墻等多種藝術紋樣。少數民族學生通過云端感受博大精深的葫蘆畫文化,增強了他們對傳統文化的保護意識。
“絨花,是喜花,也是榮華” 絨花,一種以蠶絲為主要原料的傳統民間工藝品,起源于唐朝,曾是王室貴族和百姓人家喜愛并廣泛使用的吉祥飾物。2006年,南京絨花被列為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趙樹憲先生是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南京絨花代表性傳承人、南京市工藝美術大師,代表作有《鳳冠》、《龍舟》、《松鶴延年》等。
在本次特色研學中,趙樹憲先生針對少數民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點,從滾絨、打尖、傳花、粘花、塑型等步驟,詳細講解了“梅花”絨花的制作過程,借此希望同學們能夠養成“梅花香自苦寒來”的優秀品質。趙先生談到:“非遺一定要創新,要融入生活,才能不被時代淘汰,繼續散發光芒。”少數民族學生在研學過程中通過與傳承人的對話、絨花技藝的學習以及對其背后的文化和歷史的探索,更深入地體驗、感受到了絨花的魅力。
“民族團結,文化先行”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和血脈,具有強大的精神力量,文化興盛,則國家興盛。中華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此次南京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石榴花開”實踐團舉辦的“石榴花紅心向黨,民族團結一家親”特色研學活動是南京非遺進入民族學校的一次新嘗試,為少數民族學生接觸、感受和了解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搭建了平臺、創造了機會。不僅有利于南京非遺文化的傳播、保護與創新,幫助引導少數民族學生自覺承擔民族文化傳承的重任;而且,在活動內容上將多個非遺項目進行了組合,為少數民族學校提供了豐富的課程內容,有利于促進民族文化的融合,對加強文化教育具有重要意義。
文/李鑫甜 董德馨
圖/南京市民俗博物館 “石榴花開”實踐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