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儒家文化齊魯行以“學習優秀文化,弘揚傳統禮儀”為主題,活動以“優秀儒家傳統文化進社區”為宗旨,每年走進山東省內4-5個城市,活動中志愿服務隊員身著傳統儒服,展示傳統禮儀,宣傳優秀傳統文化,調研傳統文化在各地的傳承情況。志愿服務在濟南、青島、泰安、濟寧、淄博、威海進行實踐。深入家鄉城市社區及鄉鎮,通過問卷調查、訪談等方式,就現代在各地推廣君子教育的可行性以及存在的問題,展開調研活動,吸引了眾多市民的廣泛關注與支持。
束脩禮,是古代學生與老師初次見面時的一種禮節,也就是拜師之禮。古代學童入學時須交束脩,以作為付給教師的學費(一說見面禮)。所以“束脩”也常演變為“上學”的代稱。后發展演變成一種學校的禮儀制度,體現了中華民族尊師重道、明禮求學的崇高風尚。
隊員們頂著炎炎烈日,一絲不茍舉行束脩禮展演。扮演師傅、宣贊和學子的隊員各居其位,按禮制身著不同樣式的儒服進行束脩禮展演。師傅立于孔子像的左側,宣贊立于孔子像的左前方數步,學子立于場地的中央,依次進行正衣冠、誦讀《束脩告文》、獻戒、執束脩、訓誡、禮敬師儒等禮儀環節。古典而莊重的束脩禮仿佛劃開時空,帶著隊員與游客回到千年前的中國。
“紙上得來終覺淺,投身實踐覓真知”。在本次“儒家文化齊魯行”暑期志愿服務活動中,隊員們欣喜地感覺到,經過志愿服務的磨練,我們變得更加成熟、更加自信。作為儒家傳統文化愛好者、并有社會責任感的當代大學生,隊員們以自己的方式向社區群眾宣傳了儒家文化,在鍛煉自身的能力加深對儒家文化的理解,同時促進了儒家文化與當代文化的交融。
在本次“儒家文化齊魯行”暑期志愿服務活動中,隊員們欣喜地感覺到,經過志愿服務的磨練,我們變得更加成熟、更加自信。作為儒家傳統文化愛好者和肩負有社會責任感的當代大學生,隊員們以自己的方式向社區群眾宣傳了儒家文化,鍛煉了自身的能力,加深對儒家文化的理解,同時促進了儒家文化與當代文化的交融,在儒家傳統文化逐漸消失的今天,通過多種形式的宣傳,向社會宣示了它的存在。
中華五千年悠久歷史為我們積淀下來無數的珍貴傳統文化,這里有唐詩宋詞的風韻,有琴棋書畫的藝術。我們要用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塑造人的修養和氣質,從而促進中國夢的實現。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自改革開放以來,中華民族無論是在經濟上還是政治上都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經濟騰飛,令世界驚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也在探索中不斷完善。在經濟與政治飛速發展的同時,我們也應該注重思想文化建設,構建和諧社會。發展先進文化不僅要引進世界各國的優秀文化,也要進行自我剖析,發掘本民族核心文化,也就是儒家文化。
對待民族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我們不能妄自菲薄,更不能夠數典忘祖,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正確對待儒家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華,把儒家優秀的傳統文化發揚光大,把儒家思想的價值和理念發揚光大,發掘儒家文化價值,傳播儒家文化理念,弘揚儒家文化精神,積極響應十八大關于“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號召。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亦即“中國夢”,在實現中國民主、富強、文明、和諧的強國夢的過程中,我們要正視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發掘它們蘊涵的真正力量,以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推動中國夢的實現。
儒家文化經過歷史長河的洗禮,已經不是幾句話、幾段文字能夠說清表明的,其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的寶貴遺產,我們要批判地繼承加以吸收,并與志愿服務相結合使其發揚光大,實現儒家文化應有的現代價值。